1982年,文化馆组建了一个业余管弦乐队,由县级各单位业余爱好者共30余人组成。活跃于大型文艺晚会及丧葬等场合,并给本馆幻灯片配音。演出过《马车夫舞曲》、《三十里铺》、《秦川新歌》(板胡独奏)、《丰收秧歌》(二胡齐奏)等,创作乐曲有《国庆序曲》、《解放序曲》。1983年、1984年先后为电影院和影剧院创作的幻灯片《米达斯油菜是个宝》、《荞麦是咱农家宝》等配音,参加省、地比赛并获奖。
祭祀音乐,民国以来,封建时代的社稷坛、日月坛、先农坛以及文庙、关帝庙的定时祭祀,早已不再举行,当时的祭祀音乐也早已失传。后来流行的祭祀音乐仅在民间用于迁坟、合葬等祭奠亡灵的吊唁活动。在“文革”时期,这种活动基本停止。80年代以来在农村逐渐恢复。其使用的乐器有吹奏与打击两类。吹奏乐器一般用笛、管、笙;打击乐器有鼓、木鱼、铜铛、小钗、铙、钹、三音锣等。流行曲牌有《哭长城》、《柳青娘》、《反罗叱》等。最热烈的是打击乐曲《乱劈柴》,演奏时多人围观,声传数里。
三 舞蹈
定边民间舞蹈多由外地传入。过去每逢春节,较大的商号及手工业工人,联合排练、演出故乡舞蹈。如韩城花鼓、河北太平车、山西临县水船、交城轳轴、河南的狮子、陕北的大秧歌、竹马、大头和尚戏柳翠、龙灯、高跷、霸王鞭等等,参加人多以本籍者为主。时至今日,无所谓当地和外地人,爱好者皆町参加。
民国29年(1940),三边师范演出陕北大秧歌,女青年首次化妆演出,轰动全城。
此外,还有一种祭奠舞蹈叫“游食”,用于祭奠祖先,“跪香”时配合祭祀音乐,只在初夜进行。
四 定边社戏
1952年,定边县文化馆吸收干部、市民中的文艺爱好者组成业余剧团,排练秦腔、眉户剧,如《梁祝》、《罗汗钱》、《三回头》、《烙碗计》、《黄鹤楼》等剧目,在节日及重大的群众性活动时演出,1958年停办。
在农村,也有不少区乡创办了一些演出队,或叫业余剧团,或叫文艺宣传队,或叫自乐班。农业合作化后,农村组织工作比较好做,以农业社为单位创办了很多俱乐部。1956年即达79个。1958年公社化后,俱乐部发展到183个,还有45个文艺宣传队和16个业余剧团。比较好的有安边、堆子梁、姬塬3个业余剧团及红柳沟公社大巨滩大队、贺圈公社红庄大队文艺宣传队和王来滩村的自乐班。农村文艺宣传队,少数可演秦腔折子戏,多数演舞蹈、小歌剧、眉户剧及快板等小型节目。农忙种地,农闲排练,对活跃农村文化生活、宣传时事政策起了积极的作用。
“文化大革命”时期,农村的文艺宣传队、自乐班多以生产大队活动,每逢春节,公社调演,交流演出,比较活跃,“文化大革命”刚结束,农村的文艺演出组织基本上没有变化。实行生产责任制后,文艺宣传队自行消失。1985年,乡镇建立文化站以后,办起文化室,传统的“社戏”在滩区一些乡村又逐渐有所恢复。
五 陕北说书
陕北说书是流行在陕北各县的一种说唱艺术。它曲调优美、流畅,内容丰富、多样,故事情节曲折动人,是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
说书艺人俗称“书匠”。定边无评书艺人。说书全用三弦伴奏,故民间也叫弦子书。过去说书只有一人,怀抱三弦,腿绑刷板、腕系麻乍乍。表演时只需一个方凳,两块垫脚石即可。现在已发展成男女多人联合表演形式,乐器除三弦外,还配以笛子、二胡等。不论单个或集体,均以说为主,七分说,三分唱。说书内容新旧书戏节目均有,如《黄爱玉上坟》、《白玉楼挂画》、《罗成表功》和《破除迷信》、《小二黑结婚》等等。
六 剪纸 刺绣
(一)剪纸
剪纸始于何时,无资料可考。每逢春节,民间多把飞禽走兽及树木花卉等吉祥物绘画成形,附于各种彩色纸上,用小剪剜制,贴于窗格之中以为装饰,俗称“窗花”。因窗花寓意吉祥,且能美化环境,所以年复一年沿用不衰,并时有发展变化。
定边剪纸,造形美观,风格朴实,剪工细腻,内容丰富。1983年,全县选择部分民间剪纸,于榆林地区试展,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1985年,以“三边剪纸”为题,在西安美术家画廊展出,博得美术界著名人士古元、王朝文以及著名诗人艾青等高度评价。1986年,由文化馆黄龙程等人筹办的“三边剪纸”展览赴北京在中国美术馆展出,规模大,规格高,影响远,受到一致好评。1993年4月文化部命名定边县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二)刺绣
1.针扎
是过去民间妇女随身携带的藏针之物。用布制作而成,内装棉芯插针,外套面绣动物或花草,体形秀丽,制作精细,系于上衣右腋底下。近年来,由于家用缝纫机的普及和成衣市场的发展,妇女从繁忙的针线活中解脱出来,针扎便无多大用处,只作一种艺术赠品,流传于乡间。
2.鞋垫
用多层布衲制而成,垫面绣有各种精致美观的图形或花卉,以示吉祥,也用于表达爱情、友谊之意。农村妇女制作较多,在民间婚嫁之时,陪送嫁妆中必不可少,少则十数双,多则数十双,谢客送情,颇受青睐。
3.鞋头花
旧时,年轻妇女和小女孩穿的鞋头上多绣有美丽的花卉,俗称“扎花鞋”,用红、绿、黄等各色丝线绣制,鲜艳美观。随着时代的发展,穿着更新,近年已不多见。
4.枕头顶花
过去民间所用的枕头为长方体。其两端顶面是用三层浆布片制成,绣有花鸟,颜色鲜艳,制作精细。尤其是结婚时的枕头顶花更为讲究。近年来,人们多在商店买新式枕套使用,过去的长方形绣花枕头仅农村间或还有。制作苫单、门帘、枕套亦成为城乡广大妇女的绝活,有手工刺绣、有花针掇花,也有机绣。
七 其他
(一)玻璃画
始兴于50年代后期,用彩漆或广告色在玻璃上绘制山水、花鸟、名胜古迹等风景画,悬挂于室内墙壁上,供装饰和观尝的一种艺术品。
(二)刀刻画
主要流行于南部山区。因南山一带早有皮影戏流传,皮影戏中的人物道具等均系艺人用刀刻制而成。姬塬乡高圆山村高仲元、高仲明即擅长于此。近年来木工师傅周丕伟用木料刀刻制作的“房屋建筑”,车马器具等工艺品,小巧玲珑,形象逼真,欣赏价值颇高。先后在北京等地展出,受到一致好评,中央电视台曾予播放。
(三)吹塑芯制品
兴起于80年代。用彩色吹塑芯坯剪刻成孔雀、牡丹等造型,或剜制美术字贴于各色绒布上,装置玻璃框内,供商店、会议室、旅店及各种公共场所悬挂,用作广告、宣传或墙壁装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