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志初稿序
作为县志这种地方“百科全书”的序言,理应由本地最高行政负责人撰写,而且应当在全书完稿后进行。但是,初稿也不能没有几句前言——以便对编纂本书的目的和方法,以及预想中的全书概貌等等,有所交代才是。于是,笔者冒昧地写下这篇文字,权作初稿之序。
自从1979年11月紫阳县县志编辑委员会成立以后,编纂本书的工作就开始了。其间经历了摸索试验、初步开展和全面开展3个阶段。这项工作,得到了地方党政领导的有力支持,一批热心人士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因此,耕县志是领导和群众共同努力的结果,凝结着许多人的心血和智慧。值此初稿草撰之际谨向一切关心、支持和直接从事县志采、写、编的同事表示衷心的感谢。在此之前的4个多世纪中,紫阳共进行过9次编篡县志的工作。从17世纪初知县张继芳首次倡修,到20世纪20年代杨家驹主持修成民国《紫阳县志》,留给今人共5部县志。这些县志,弥补了国史的不足,成为祖国浩如烟海的地方史志的一个部分,是我县重要的文化遗产,也是本次修志的重要借鉴。
毛泽东曾经说过:“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是我们学习的另一任务。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499页)我们在这次编纂县志时,也正是遵循了这一原则,力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批判地继承我们的历史遗产。
在前人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中,确实不乏珍贵的历史资料,可供今天修志利用。但仅仅依赖这些资料是远远不够的。历史向前发展了,社会自然历经沧桑,新的事物层出不穷,迫使我们不能因循旧有的一切,而必须创新。加之新的史料不断被发掘和发现,新的观点又不断形成和发展,这也要求我们不断地重写历史,以便使史志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貌。这样才能达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目的。况且,在历代旧志中还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糟粕和谬误,有待剔除和更正。
根据中共紫阳县委、紫阳县人民政府批准颁行的《紫阳县志编纂方案》的基本精神,本书编纂工作人员试图运用下述观点和方法来解决创新问题:
①统合古今。为了反映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把先民在紫阳土地上的一切活动,按照事物发展的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给予客观的记述,这是十分必要的。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发生、发展乃至消亡的过程。人类从原始社会到今天的社会,其间经历了数百万年的生殖、繁衍、生产和战争;自然界也由于受天体运动、自身运动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发生着一系列可以说是翻天复地、沧海桑田的变化。编纂社会主义新方志的目的,正是为了具体地描述这种变化,以便使人们从中找到规律性,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必要的借鉴。
②自然与社会并重。古今的史、志都是以“社会”为主的,记载着社会的经济、政治的变化,记载着人类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经济、政治活动。但是,单纯的、孤立的记载“社会”是不够的。人类的一切活动,都不能离开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因此,一个地方的自然状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那个地方的人类活动内容,并为一定时期社会的经济、政治活动提供舞台。不充分描述自然现象,也就不能正确地说明社会现象。描述自然现象的重点是自然资源,如矿产、河流、森林、农作物、动物、土壤、气候,等等。所以,本胄将用较多的篇幅来作这一方面的介绍。
③展现时代风云。史、志既是阶级的产物,也是时代的产物。历代纂修的方志,都深深地打上了该志成书时代的烙印。今天也不例外。采用统合古今的方法,并不排斥用较大的比重记述当代和近代的史实,而且将用更多的笔墨去描绘和记载发生在当代和近代的人或事,并有机地同原有的史实联系起来。“地近则易核,时近则迹真。”(章学诚:《修志十议》)本次修志将着力反映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中国在近百年间经历了历史上最伟大的变革。社会制度和经济建设发生了过去各个朝代都无法比拟的变化。这种时代的变革,必然也反映在各个地方的历史进程中。所以,我们计划在社会史的撰写方面,除了对古代史予以系统的鉴别、整理外,重点记述本地近、现代社会各阶层的经济、政治地位和生活状况,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阶级的倒行逆施,以及人民群众自发的和在先进阶级、革命政党领导下进行的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等等。
④注重经济活动。经济活动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它决定和支配着政治活动,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人们的法律、道德等观念。因此,作为以反映人类活动为主旨的方志,就理所当然地要把注意力放到这个方面来。恰恰在这个问题上,历代旧志做得很不够——这是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所决定的。恰如其分地反映一定时期的经济活动状况——农业、工业、商业、交通,并同时反映从属于经济活动的政治、军事、文化、教育、艺术、法律、道德等方面的情况,包括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衣食住行、风俗习惯、语言文化、各阶层代表人物的经历等等,这是新一代修志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任务。
⑤突出地方特色。世界上的事物是千差万别的,各个事物都具有自己的特色。地方志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写出这种差别和特色。紫阳地处川陕边界,万山重叠,既非经济发达之区,又无显赫的革命历史,如此何以体现地方特色呢?笔者认为,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由于偏僻、落后所造成的社会现象本身就足以体现出地方特色来,如旧时代紫阳交通闭塞、文化落后、土匪多如牛毛、社会极不安宁——这些在新社会已发生翻天复地的变化,形成鲜明的对照。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又决定了经济活动的发展水平,而这在不同的地理区域又是有差别的。在紫阳,无论是古代、近代,还是在现代,生产力水平都是相对落后于全国其它地区的。由于这种落后情况,呈现出不少别于他地的特点。例如大量地拐卖人口这种特殊现象,就是生产力低下、经济落后造成的。此外,偏僻、落后及其变迁过程,也绝非紫阳唯一的地方特色。值得大书特书的是当地广博的自然资源——众多的山货特产,包括名闻西北的紫阳茶和紫阳橘;丰富的矿产资源,例如远销国外的板石;独特的富硒资源,温暖湿润的气候资源,充沛的水力资源,在陕南也是名列前茅的。这些资源过去在祖国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中发挥过一定作用,将来更会开拓广阔的前景。把这些资源状况,以及本地人民开发资源、利用资源、保护和发展资源的过程载入史册,是很有意义的。除了经济和社会方面与别地有所不同的特点外,紫阳地区的民俗、文化、语言等等,也各具特色。我们准备一一给予适当的反映
基于上述论点,新的《紫阳县志》将分为四大块,按照先自然、后社会、再人物、再其他的顺序排列,共为24卷,以事为经,以时为序,上限追溯到最早的人类活动,下限止于1983年底①。基本篇目安排已见于编纂方案,此处毋庸赘述。
胡乔木1980年4月在中国史学代表大会上说:“要用新的观点、新的方法、新的材料,继续编写地方志。”这是对我们这一代修志工作者的希望。做到“三新”的关键,是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以求思想性、科学性和资料性的统一,撰写一部有社会主义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新方志,建造好我县20世纪80年代的重大文化工程——这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樊光春
1983年7月4日
①送审稿定为25卷,下限大部延长至1985年底,少数延至198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