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表音字“格(圪)、咳”
延川方言中有一批用 〔〕、〔〕构成的词语。这两个表音字基本互补, 出现在声母为浊擦音、鼻音、零声母及不送气的塞音、塞擦音的后字前,〔〕出现在声母为清擦音或送气的塞音、塞擦音的后字前。以边音〔I〕为声母的后字,既有同〔〕结合的词语,也有同〔〕结合的词语。本文将〔〕姑且写为“咳”,〔〕写为“格”,在表示地形、地名及块状物的词语中,〔〕〔〕两个表音字一律写为“圪”。
“格”、“咳”(或“圪”)没有词汇意义,有时纯粹表音,有时表示一些附加意义。用“格”、“咳”可以构成象声词、动词、名词及带后加成分的形容词。动词、名词以下列举时各分甲、乙、丙三组。在动词、名词的甲、乙两组中,表音字可以看作是词头,但属甲组的词干可以单独使用,乙组的词干不能单独使用。丙组或象声词中的表音字不能看作是词头,后字也不是词干,两个字合起来才是一个词素。
一、象声词
格嘟 液体沸腾后发出的声音。 咳嚓 东西的破裂声。
格叭 东西的折断声。 咳刺 东西的挤压声。
格哇 青蛙的叫声和人的呕吐声。 咳喇 东西在筒内的碰撞声。
上面所举的象声词不重叠时都表示一声响,但这类词语都可以按照“格A格A”、“格AA”或“格里格A”三种形式进行重叠。“格A格A”式表示一声完了,另一声才起,响声舒缓;“格AA”式表示一声未完另一声又起,响声急促;“格里格A”式除表示“不止一声”外,还含贬义。例如:
稀饭锅格嘟格嘟地冒气。
你孩儿哭得格哇哇的。
什么响得咳里咳喇的?
二、动词
甲 格钻 钻:他~到被窝里了。 格搅 搅:~一下锅里的饭。
咳晃 摇晃 咳嘈 小声议论:你则~什么咧?
乙 格蹴蹲 咳散头或物体上端摇晃
丙 格捞搅动:嫑在碗里乱~! 格噜 打嗝儿:他打~咧。
以上甲、乙两组表音字大都具有表示动作的“动程小”或动作“重复、持续”的作用。另外属甲、乙两组类型词语中的表音字还具有摹拟形状的作用,给人以形象化的感觉。因此,这类动词不但可以象延川话的普通双音节动词一样,按照“AB— AB”形式重叠(例如“研究一研究”、“格搅一格搅”),还可以象前述象声词一样,按“格A格A”、“格AA”和“格里格A”三种形式重叠,其语义功能也是一样的。例如:
老远看着〔〕走脱咳晃咳晃地就象你。
你跑得咳晃晃地忙什么咧?
他走脱咳里咳晃的,大概是喝醉了。
这类动词重叠后,表示情状的作用更加强烈了。它们既象动词又象形容词或副词,在句中不但可以作谓语、定语,还经常用以作补语或状语。
三、名 词
甲 格桩 树干断裂后所剩的部分。 格枝〔〕树木的小枝
格针 山野中滋生的一种落叶灌木 圪峁 山峁
和荆棘类植物枝梗上的刺。
格锥 指锥形物
乙 格羝 种羊 格橛〔〕用草木灰烧熟的圆柱形面卷
儿。
丙 格栏 细长的棍棒或竿子。 咳旯〔〕 物体中空的地方
咳郎 胸腔内部
甲类有些词干加表音字后有专门用义,例如上例的“格针”与“针”含义不同,“格锥”与“锥”表义不同。另外,甲类的“格”在有些词语中有明显的表小作用,例如“格枝”指“小枝”,与“枝”不同,至于“格枝枝儿”则一般指柴草的细微末节。
甲类的名词,大都可以按照“格AA儿”的形式进行重叠并且儿化,例如“圪峁峁儿”、“格桩桩儿”、“格枝枝儿”等。这些重叠并儿化的词语,都有表小或表爱的作用。
上面列举的动词、名词中属丙组的表音字,只表示一个音节,不含任何意思,而且只有在和后词一起时才能表达一个本来的完整意思。
四、形容词
红格当当儿 绿〔〕格油油儿 白格(咳)生〔〕生儿 黑格久久儿
蓝格瓦瓦儿 黑格洞洞儿 甜格馣馣儿 酸格久久儿 香咳喷喷儿
臭咳乎乎儿 坚格久久儿 脆格铮〔〕铮儿 绵咳楚楚儿 硬格本本儿
干〔〕格巴巴儿 湿咳乎乎儿 新格崭〔〕崭儿 烂格胹〔〕胹儿
热咳乎乎儿 凉格焉焉儿 毛〔〕咳楚楚儿 光〔〕格蛋蛋儿
胖咳乎乎儿 瘦格灵灵儿 长〔〕格延延儿 屈格截〔〕截儿
重〔〕咳腾腾儿 轻〔〕咳飘飘儿 平〔〕圪衍衍儿 慢格悠悠儿
这里的表音字可以看作是形容词的中加成分。若中加表音字,末字必须儿化,表音字与末字的儿化紧密相连。这类词语都有其不加表音字、末字也不儿化的相应形式,但语义差别很大。中加表音字并且末字儿化的,都表示程度适中,还兼表爱的感情色彩;无表音字末字也不儿化的,表示程度深,同时有些还兼表厌恶的感情色彩。例如:
臭豆腐臭乎乎的,我不爱吃。
臭豆腐臭咳乎乎儿的,我爱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