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唐代开始,佛教、天主教、基督教相继传入本县。解放后,历次政治运动,尤其是“文化大革命”中受“左”的思想影响,一度将信教人员视为“牛鬼蛇神”,给予否定批判。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党的宗教政策,宗教活动得以恢复。
第一节 佛教
佛教自唐代传入黄陵,距今有千余年历史。最早信奉佛教的多为富户,他们把佛教和黄老学说不加严格区别,只认为同是讲究“清净无为”、“息心去欲”罢了。明、清时期,黄陵佛教活动以及仪式无考。清末宣统元年(1908),山西赵县人刘全义来黄陵传教,并发展教徒,开展活动。教堂设在县城内,分为西华堂、乾原堂、东禅堂。民国8年(1919),传教师刘全义死后,黄陵的佛教事务由张明善、韩福盈、郑相林等具体负责(三人均为黄陵人)。
黄陵的佛教活动,主要是尊神和敬佛,进行各种叩拜、供奉和宣传。其教徒有两种:一是专门从事佛道,不务生产,积极进行经变宣传,并打坐修引,主张救生食素,一心想成仙;另一种是普通农民,以务农为主,逢敬神日便烧香叩头,祈求神灵保佑太平,一旦有“灵”,便杀猪宰羊,供奉还愿。活动内容为:每年二月十九日(观音寿日)、三月十五日(庙会)、六月十九日(观音成圣日)为敬神日;组织全县所有佛教信徒到西华堂、乾原堂、东禅堂等教堂和庙寺诵经念佛;敬神时心想着“素济忠信、礼义廉耻”;废除十恶(身三恶:非礼之事不做、非礼之事不斗、邪妄之事不斗;心三恶:贪心、沉心、疑心;口四恶:奇语、狂语、恶口、两舌)。同时挨户捐钱、募粮,一方面周济贫穷人家,另一方面周游各地买生放生,以示仁慈。
解放前,全县入佛教人数共有4850人,其中男1804人,女3046人,入佛教人数占全县总人口的14%;而入西华堂、乾原堂人数最高。入西华堂全县共计2750人,其中男1051人、女1699人,占全县总人口7.6%;入乾原堂全县共计2100人,其中男753人,女1347人,占全县总人口的6%。
1960年宗教改革后,佛教再未有任何活动。
第二节 基督教
基督教是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传入黄陵。此时,基督总教设在三原县。总教牧师钟约翰(英国人)曾先后两次来黄陵传教,并且建立了黄陵分教。
黄陵基督教堂开始设在县城西门外一石窑洞内,由传教员党桥山(侯庄闫原人)传教。此时,黄陵县共有基督教徒19户,38人,其中男19人,女19人,且多为山东籍居民。民国12年(1923),传教员党桥山将教堂迁至上城街道西边两间房内,并发展教徒10人。民国14年(1925),传教员贺保堂(临潼人)、杨德惠(三原人)、张谋春(三原人)又将教堂迁至下城(今县文化馆内),发展教徒40人,其中男35人,女5人。
黄陵基督教的活动为:每天晚上一礼,七天一拜,每逢安息日,打铃开会,宣讲上帝创造天地、三位一体真神、耶稣复活等。遵守十条戒令(除上帝外,不敬别神,不可自己雕刻偶像,不忘称上帝名称,守安息日,孝敬父母,不杀人、不奸淫、不偷盗、不作假证陷害人、不贪别人的东西)等。1948年黄陵解放后,县内基督教组织消失。
第三节 天主教
1925年,传教士方某(姓名、籍贯不详)来黄陵,在康崖底平天村一带传播天主教,发展教徒93人,并修建教堂一座。从此,黄陵始有天主教。该教在黄陵的活动为:逢星期日教徒聚集教堂,听讲道、谈《圣经》、祈祷、礼拜,同时有“瞻礼”和“望弥撒”等。
1931年,方某因有反动活动被红军镇压。嗣后,教堂无人管理,教徒不再聚集,天主教在黄陵自行消失。
编辑: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