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县传统节日习俗
2012-5-27 21:12:33 来源:三秦游综合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游遍西安,出行必备!《2012陕西年票》加《忒色西安》共计:105元
【点这里淘宝购买】
本县传统节日,无不以祭祀活动为主要内容。故旧日户户均设神堂以祭祖宗。本地人祖宗牌位书“×氏历代祖宗考妣大人之神位”;下湖人书“青气(天)赤气(地)君亲师(尤重师道)。各家灶房均祀“灶神”,井上祀“龙王”、门楼祀“土地”、犹有常年为财神、药王、菩萨设祭者。
春节 本县春节,从夏历正月初一到初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初一凌晨焚香烧表敬百神、祭祖先,请灶神回家并煨柏朵,放鞭炮,以驱传说中邪恶的怪兽——年。故称春节为过年。当日男女老少衣着一新。早餐吃馄饨或饺子,有在馅中藏硬币者,吃到预兆“好运”。饭前晚辈向长辈叩头或鞠躬拜年,大人给孩子压岁钱。当日本家团聚,不出门拜年。初五为“破五”(取破土动工之意,此日黎明将家中垃圾送往大路口,纸钱明烛送“五穷”:智穷、学穷、文穷、命穷、财穷)。解放后,春节敬神祭祖之风大减,而正月初一早村组干部组织村民敲锣打鼓给烈军属送春联拜年,已成定规。富而思乐,近年春节鞭炮愈放愈多,仪注更为隆重。此外,1958~1960年提倡“开门红”,初一清早所有干群一律下地劳动。“文化大革命”中,初一吃“忆苦饭”(麸皮菜汤),有些社队民兵拦路阻挡走亲拜年者。
人节 正月初七为人日。人们把正月上旬十天谓之“一鸡、二狗、三猫、四老鼠、五牛、六马、七人、八谷、九豆、十麦”,除盼初四天阴,以克老鼠外,那天天晴即喜兆那种生物兴旺。这与晋代董勋《答问礼俗》记载相吻合。初七人日、放鞭炮、敬神,吃焖饭(糯米甜粥),意为(“粘魂”),晚上吃长面(意为“拉魂”)。屋内点灯、大门口挂灯,以示前路光明。
元霄节 元霄节又名上元节、灯节。“一年明月打头圆”的正月十五夜,初名“元夜”,后雅称“元霄”。本县此节约始于东汉,初仅燃灯礼佛,后演为灯节。此霄屋内每个角落均有明烛。家家吃元霄(汤圆)或饺子。且为一年之中民间文化娱乐活动之高潮,白日斗“社火”、晚上耍“故事”。商镇有转坛盛典、竹林关有全架灯。每过此节,三岁内的子女由嫡亲送灯。解放后为“推陈出新”,繁荣传统文化,文化馆多天当日举行川道、县城的社火大比赛,是夜举办灯展,最佳者予以精神、物质奖。
中和节 中和节即二月初二。俗语:“二月二,龙抬头”,预示惊蛰将到。“龙为百虫之长”,古人认为它能“兴云雨,和万物”,因此被列为“四灵(龙、麟、凤、龟)之首。当地传说古代有一对年轻夫妇,为了替村民淘水,历尽艰辛,终于二月初一从龙潭赶出青龙,龙出雨降,旱象解除。开始人们为了纪念这对夫妇、每年二月初二早皆趋吉取水,后因怕取水撞伤龙头,便烧干锅炒着吃。民谚有:“二月二吃豆豆,人不害病地丰收”。把炒包谷、黄豆叫做“炒死跳蚤臭虱”,把吃油茶泡干馍叫“咬死蝎子”。头天傍晚,又常于农村见两小儿一用草木灰围农舍,一随后边拍簸箕边唱“二月二,拍簸箕,跳蚤臭虱都过去,快到财东家吃馍去”,示意害虫离去。还用草木灰在打麦场上撒成粮堆、口袋、杈把、扫帚等农具图案,企望麦子丰收。
清明节 本县人将清明、寒食两节合二而一。清明节,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寒食在清明前一天,以纪念春秋时被火焚烧的晋国忠臣介子推。唐卢象《咏寒食》载:“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本县素有在此节10~3天前吃凉面祭祖扫墓之俗。诚如白居易之《寒食野望吟》:“丘墟郭门外,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扫墓时燃香烛,放鞭炮,在树枝和蒿草上挂白纸条(“清明吊”)、献凉面。烧纸毕,植树、给墓培土。大户此日过会祭祖为合族盛典。青年男女多于节日前后放风筝、荡秋千,意为荡去忧愁烦恼。文人多于此日“踏青”赋诗。解放后,共青团、少先队多在清明节组织青少年为革命烈士扫墓,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端阳节 五月初五端阳节,又称“端午”。本县古习,是日未满周岁的孩子多到外家“躲端午”,以避灾。早吃粽子,意为纪念屈原(忧国投江)或伍子胥(忠国而赐死,浮尸于江)。并踏露采艾和菖蒲,插门窗两侧以“驱邪”。捉赖蛤蟆塞墨一锭于腹内,阴干,据说可治疮、疽。此日普饮雄黄酒(雄黄为硫化砷,有毒.宜少饮),并用雄黄酒涂抹耳、鼻,相传可防毒虫入窍。孩子带香包,并用五色线搓成的绳儿套在手腕上,“五花绳”象征“五龙”,以降“妖邪”企长命百岁。
此日女婿要给岳丈家送粽子、糖、酒。
六月六 当地俚语:“六月六,晒丝绸。”据说这天晒丝绸、毛皮,尤防虫蛀。相习此日吃冷食,新女婿给岳丈家送新(新麦面馍)。岳丈家则赠其扇子、草帽、背心、凉鞋等物并给外孙带“囫囵”(中间有空和带有花鸟图案的锅盔馍)。
巧娘节 七月初七日为“七夕”。源于牛郎织女相会的故事,又因姑娘乞巧,亦名“巧娘节”。这一天中午,姑娘们把长好的豆芽,摘掉豆瓣,扔茎(巧芽儿)于水盆,在太阳光下照影,看谁的“巧芽”奇特(如针、剪、花、鸟、鱼、虫),谁的手就越来越巧。谣谚:“巧芽芽,生的怪,盆盆生,手巾盖。七月七日摘下它,姐姐妹妹照影来,又像花,又像菜,看谁心灵手儿快。”晚上,姑娘们以瓜果祭织女,祈求心灵手巧,以长刺绣等技艺,并躲在葡萄架下,“偷听牛郎、织女谈情说爱”。相传偷听了牛郎织女的缠绵情语,出嫁后夫妻更加恩爱。
中元节 七月十五为中元节,(《道经》以正月望日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此日本县农家祭土地爷,多用黄表制成三角小旗,上写:“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插在包谷杆和田埂上,预祝丰收。是夜,在场边、路口以草木炭围圈化纸祭祖。为已故亲人乞“冥福”,并专设一圈赈济“孤魂野鬼”。下湖人称此日为“鬼节”。
中秋节 八月十五,三秋之半,故名“中秋”。俗称“八月节”。唐诗道“八月中秋月正圆……平分秋色一轮满”。此节与嫦娥奔月故事相关。人们把悲欢离合与月圆月缺相联,成为亲人团聚的象征,是为本县民间大节。中秋夜,设香案于庭院,陈糖饼、瓜果拜月,全家欢聚饮酒食月饼瓜果。乡老谓:元末张士诚起义,曾于此日在饼中夹纸条,上写:“八月十五杀鞑子”以连络串联,遂取胜。这天亲朋互送月饼即缘此。嬉戏者当晚偷邻叭葫芦,送给缺儿之家,谓之“偷子”。瓜主不怪。
重阳节 九月九日,称为“重九”。古时以小“九”代表阳数,因此,“重九”也称“重阳”。重九登高,是本县之古习。龙驹寨人此日登鸡冠山,商镇人登商山。当日午饭多为刚收割的新米饭。近年定此日为老年节,广泛开展敬老活动。
十月一 十月初一,为“鬼节”,缘“孟姜女送寒衣”。人们多于前一日上灯时分围灰圈祭祖(烧纸、献饺子),并用纸做成棉衣烧化,为已故亲人御寒过冬。
冬至 冬至为二十四节气之一,自即日“交九”。解放前,宗族祠堂过会祭祖。与清明并重,为每年户族两大盛典。今废。
五豆 腊月初五日为“五豆节”。此日早人们多在粥食中,煮五种豆子。故名“五豆”。
腊八 十二月称腊月,腊月初八为腊八节。本县民间多于此日用大米、小米或大包谷糁煮粥,称腊八粥。粥中须杂以豆腐蔬菜、肉等八种辅料,以“稠、软、粘”为宜。人吃,亦给猫、狗喂,且将粥涂于果树上以期繁茂。边涂边唱:“树儿树儿吃腊八,来年结的圪瘩瘩。”传说此日为释迦牟尼戍佛日,故称“腊八粥”为“佛粥”。陆游诗云“节物犹关老病身,乡傩(音挪、指祭神)佛粥一年新”。
二十三俗语:“五豆腊八二十三,过年只有七八天。”是日家家户户扫除墙壁灰尘。传说灶神张奎,夫人高兰英为“东厨司命”,掌握各家祸福,监视人们善恶,把全年各家干的好事坏事都记在墙上,以便回到天宫,向玉帝禀报。次年正月初一黎明,再带着玉帝旨意回人间施福惩恶。乡民惧灶神说自家坏话,逐扫去灶神所记账目。且祈求灶神“二十三日携吉去,初一五更带福来”,“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为讨好灶神,人们杀公鸡(为灶神代制)、献灶糖(甜灶神嘴)、烧香表隆重祭祀。穷户乏献,则蜜言祈祷:“灶君老本姓张,一碗凉水三支香,今年日子过的苦,明年再请你吃糖”,“请你老上天见玉帝,好话多说、瞎话甭提,回来五谷杂粮多带”。下湖人把二十三叫过“小年”,尤为重视。
除夕 腊月三十(小月二十九)日晚,即“月穷岁尽日”。然下湖人有提前过三十者,如白杨关之“曾家人,爱吃鸭,过年腊月二十尺”(详《人口志》)。《吕氏春秋·季冬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击鼓驱逐“疫疠之鬼”。此日户户帖对联、门神、年画。上午全家吃团圆饭,黄昏时上祖坟送灯。晚上全家团坐包饺子(黎明祭祖时吃),炭红灯明,长夜守岁。如苏东坡《守岁》诗:“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直到银烛未消窗送曙。解放后,祭祀活动有所淡化。有的长辈趁家人齐全,讲说家史,或总结一年得失,制订翌年计划。
(以上传统节日皆为夏历,以下新节为公历。)
元旦 自民国始过元旦节(俗称“阳年”)。放假一日,国家机关、学校、厂矿多举行团拜、组织晚会。
妇女节 三月八日为国际劳动妇女节,多举行集会游行,为妇女放假半天,本县始自解放后。1988年县妇联等单位联合组织扩大庆祝,县级机关、厂矿及附近乡镇万人参加,有全由妇女装扮的芯子、社火、秧歌、模特队等,大壮全县各条战线劳动妇女之声威。
植树节 3月12日系孙中山逝世纪念日,国民党统治时期,定为“植树节”,当日集会并开展植树造林活动。解放后相沿袭。
劳动节 五月一日,为国际劳动节,本县始自解放后,国务院规定放假一天。此日多举行庆祝游行、开展文体活动。
青年节 5月4日为五四青年节,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正式宣布。此日为青年放假半天,本县团组织多于此日常举行报告会、讲演会,开展文体活动。
儿童节 民国定4月4日;解放后按国际通例定6月1日为儿童节,为儿童放假一天。是日学校、幼儿园甚或全民举行集会、开展娱乐活动。
中国共产党生日 7月1日,为中国共产党的生日。是日中共党组织召开党员和积极分子会议,或党群联谊会,进行党史、党的基本知织教育并开展文体活动。
建军节 缘自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本县始自解放后。是日集会纪念,并开展拥军优属活动。
教师节 民国二十八年(1939)以孔子诞辰日为教师节。建国后,1985年1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决定,以9月10日为我国教师节。节日前后广泛开展尊师重教活动。
国庆节 民国以10月10日(武昌起义)为国庆,俗称“双十节”。
解放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纪念日10月1日为国庆节,法定假日两天,是日党政机关团体、学校、厂矿广泛开展庆祝活动。
编辑:秦人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