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天主教
天主教亦称罗马公教,奉耶和华为天主,耶稣为圣子,并奉耶稣之母玛利亚为圣母。明万历年间,意大利人利马窦来北京传教,受到明廷优待。清初,皇室以天朝自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禁与外国交往,天主教势渐衰。鸦片战争后,英法等国强迫清廷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保护外国传教,天主教随之深入中国。
光绪年间,意大利神甫柏宜厦、彭某来山阳传教,始在县城东关修建教堂。民国十四年(1925),意大利人马冀笃来山阳接任神甫,先在漫川、九岔沟、寨子沟、康家村、王家坪、凉水井、银花街等地建设分堂,归安康教区管辖。教堂主要活动是提倡西学,用西药看病,并收养孤儿。当时民间流言,说神甫挖取小儿心肝、眼珠炼制丹药,造成人心恐怖,加之天主教规森严神秘,与中国传统宗教出现冲突,在士大夫阶层中,很少有人信教。至民国末年罗马尼亚人康保仁任神甫时,全县教徒仅38人。
山阳境内信奉天主教的集中在葛条乡龙山河一隅。这里在民国时属商县辖。其本堂“若瑟堂”建于光绪年间,分堂“圣母山堂”、“十字山堂”建于民国五年(1916)。此外,在申家垤和王庄乡郭家村还设有分堂。本堂设神甫、分堂设会长。除教徒外,还有修士修女,终身为教会服务。民国以前,神甫多由外国人担任。1948年,当地人余治民担任神甫,教徒骤增,现有会长13人,教徒1066人,主要分布在葛条、王庄、申家垤、漫川等乡镇。
天主教的主要活动是礼拜日诵经,做弥撒(赎罪),每逢圣诞节(12月25日)、复活节(春分后第一个星期日)、降临节(复活节后50天)和圣母升天节(8月15日),全县各地教徒集中到龙山河若瑟堂诵经、聚宴。
由于天主教只承认一个天主,此外不信他神,故加入天主教的人,一般都不信风水,不择吉日,不算命卜卦,不祭祀鬼魂,所以在天主教区,只信洋迷信,封建土迷信活动较少。
第四节 基督教
“基督”是希腊文“基利斯督”(救世主)的译音。基督教是十六世纪德国人马丁·路德改革天主教规,另行创立的教派。其同天主教一样信仰上帝耶稣,但却反对崇拜耶稣的母亲玛利亚,教牧可以结婚,教仪比较活泼。
第一个来中国传教的耶稣牧师是马利逊(英国人),他于乾隆年间随东印度公司商人来广州传教,遭到清廷的严厉禁止取缔。鸦片战争后,始有英国牧师在晋甘陕川等省建立教会。民国八年(1919),挪威牧师诺慕夫妇来山阳传教,在县城中街建立福音堂。民国十四年(1925),又在东城内建成一座规模宏伟的基督教礼拜堂。后又在中村、两岭、骆驼巷等地成立分堂,发展教徒80多人。每逢星期日,教徒们齐集礼拜堂听《圣经》,颂《赞美诗》,甚或祈祷,忏悔过失。民国二十三年(1934),诺慕升调商洛五属教会任总监督,山阳教会牧师由芮义生(挪威人)主持。民国二十八年(1939),挪威派女教士司务道来山阳接替芮义生回国休假。民国三十一年(1942),司务道调往龙驹寨,山阳教会改由美国牧师安徒生主持。安于1948年回国,长老、执事由冯德恩、李恒春担任。建国后,1954年,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会成立,山阳教会公选阎伯纯负责。由于教徒多数相继去世,加之缺少经费,一直未恢复宗教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