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县解放前操办丧事非常讲迷信。
办丧事,俗称“白喜事”。人们普遍认为,人过“花甲”,体弱多病,早死早投生,是白喜事。
送终:老人要咽气时,后人以身靠着他,家人环跪床前号哭,烧“落气钱”。“落气钱”是用一斤六两火纸,用“钱钻”打印的。没有“钱钻”的,用银元或钞票比印。烧过的纸灰用绢袋全部盛装起来,系于死者腰间,作为“盘缠”。
下榻:咽气以后,另用铺板支一矮床,抬死者平卧其上,脸上盖一张皮纸,曰“盖脸纸”。板下用碗点一清油灯,曰“脚灯”,让死者“循着光明前进”。旁坐亲人守护,恐防猫跳狗撞,“惊 尸”。
殡殓:先给死者洗澡、剃头,再穿“老衣”,七领五腰(衣七件、裤五条),穿单不穿双,次者五领三腰。鞋底贴着指头大黑布圆片,十岁一个,活了六十岁贴六个,谓“钉子鞋”,穿着“过阴山”不至滑倒。腰系一束黑线,按年龄,一岁一根,口中含五谷盐茶,或金银珠宝,用生绢裹尸,一手拿桃树条,一手拿“打狗巴”。入棺时,棺中置专作的被褥,尸体旁塞以纸包“柏桠灰”,或纸裹白炭,务使尸体落实。
报丧:死者“落气”后,孝子分头向亲族报信,跪于其家大门外(不得入内),哭报丧音。
戴孝:嫡亲、旁系亲属晚辈都要戴孝。死者“下榻”,由近亲家族长辈“开孝”,亲生长子为主孝,孝帕与寿料盖一样长,其他孝帕根据辈数,有四尺的,有三尺的。
亲生儿子要守孝三年。过年贴对联,第一年贴白纸,第二年贴黄纸的,第三年贴绿纸的。三年孝满后才贴红纸。
吊祭:来吊祭者以火纸、冥币、纸扎金银山、“三牲”(雄鸡、猪首、羊胯,有的以面粉模制)、祭幛、挽联等祭品向丧家吊祭,劝慰亲属。
超度:丧家请来道士做道场,超度死者阴灵升天。
守灵:停柩之日,行唱孝歌,也叫打丧鼓,以伴幽灵,免使寂寞。
陪哭:伴尸陪哭,使灵堂增加了悲凄的气氛,陪哭的亲人中,有男有女,男的哭天坠地,多为嚎啕;女的则不同,她们音韵凄咽,怀思旧念,一字一泪,倾吐悲切。
出殡:选良辰吉日,孝子成行,长子执幡抱灵牌,厚富人家还有用彩纸扎龙头凤尾或仙鹤棺罩。出殡时,锣鼓、唢呐、鞭炮、三眼炮一齐作响,震耳欲聋。主孝走前,灵柩走中间,接着是响器吹手,花圈、祭幛,随后是孝子和送葬的亲友。此时,哭泣之声更为悲凄!尤其是亲生儿女和孝顺儿媳由两人扶着,边送边哭,有的哭得死去活来,甚至昏死过去。
落葬:阴阳先生架罗盘,看地点穴。预判:井打多深会发现什么样的事物(如五色泥,大石板等等),什么时间,遇什么就“落塘”。
山向:亡命要合山向。比如今年是“东西利”,那么明年就是“南北通”。死者葬地以依“年干”要合山向。如果今年是“南北通”,而葬地却是“东西利”,则亡命不合山向,当年不葬埋,把灵柩浮厝上面,等交了明年节令再行入土。此种现象,往往发生,叫做“丘寄”。
送火烟包:死者入土后的一至三日,每晚上要给新坟送一具“火烟包”,燃烧冒烟子,给死人作伴仗胆子。“火烟包”用麦草或稻草编成。其节数是死者的寿数。如果全部烧烬,意味死者“天年已满”。反之,则认为还没有到死的时候而死了。
回煞:根据道士先生推算,某日某时,死者魂返故地一次,几尺几寸高;届时家中生人,必须离家躲避,以免“犯煞”。堂前焚香烛,设丰筵,死魂参拜祖宗后入寝室再及其它。筵席用以款待监押者。死者寝室一切陈列宛如生前,利于死者留恋回忆,床前筛灰,列小桌,置酒食,并用一茶缸中贮温水,内藏鸡蛋一枚,茶缸内插筷一只,备死者捞食鸡蛋而一时又捞不起来,可以在家多待一会儿,事前关好猫狗鸡,勿使惊扰。
烧七:死后第七天叫“头七”,类推四十九天为“终七”,每七都列酒食,烧纸钱,叫做“烧七七”。
百日,死后百天,叫“百日”,仍请道士念经超度。
周年:明年此日叫“满周年”,祭祀、超度如前。
冥寿:死者寿辰,备酒菜,烧纸钱,一如生日祝寿。一般只祭祀头三年。
50年代初,基本沿袭民国时期的丧礼。1958年政府号召“破除迷信”和“破四旧”、“立四新”,丧礼改革很大。
1.取消了“开路”、“做斋”。“守夜”不唱孝歌,兴“打围鼓子”,就是在灵堂前清唱“二簧戏”。
2.不烧纸钱,放鞭炮。
3.不请阴阳先生看风水。找老年人大体看一下“向山”、“座山”,不“断后”,不“犯克”就行了。
4.一埋了事。不送“火烟包”,不“回煞”,不“烧七”,不做“百日”和“周年”。
1964年以后,丧礼改戴白孝为袖章(黑纱),胸前挂白花;改灵牌为遗像;改打“围鼓子”为放哀乐。
80年代以来,丧葬的旧习俗又有所恢复。亲友送祭幛的颇多,“礼”慰后人。由送布到送床单、缎被面、毛毯、高档布料做祭幛。送葬时,花花绿绿一长行。
国家干部、职工死了一直行新葬礼。有夭单位、生前好友赠送花圈吊祭,再开个追悼会,即送葬安埋。
火葬,宁陕没有设备,有的干部死了,将尸体运到西安或安康火化。
编辑: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