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国时期,本县人民生活非常贫苦,生产落后,收入微薄,劳动所获,除交租纳税外,落得衣不蔽体,食不饱肠,常有“糠菜半年粮”之说。遇到灾年,颗粒无收,只好以神仙叶、芭蕉蔸、救兵粮、十家菜充饥度荒。甚至猪狗不食的“观音土”也成了度荒主粮。那时穷人左右不离草:吃的糠糠草草,住的茅茅草草,穿的稻草蓑草(冬天披蓑衣御寒)。民国十九年(1930)宁陕县政府灾情纪实称:“十七八年大旱成灾,逃亡过半,村民多剥树皮、掘菜根以充食料。”民国三十八年(1949),本县县政府代电,县——民字748号文报:“该县灾黎哀鸿遍野,啼饥号寒,嗷嗷待哺,惨象空前”。老城乡林青山在清朝时期有近百户人家,后来遭受苛捐杂税,天灾病疫,造成饥寒而死、弃乡而逃者,屡见不鲜。迨民国三十八年(1949)只剩下十几户人家。又如关口下街居民王之德,幼年丧父,只有母亲和一个妹子三口人生活,家中无衣无食,一贫如洗,全靠他卖点工度日。每逢当夫出外,家里常常一两天不烧锅。民国三十七年(1948)秋,王当夫回来,妹子又病又饿,死在灶前一两天无人知道;母亲呻吟在床上,奄奄一息!类似惨景,县内比比皆是,举不胜举。
1949年12月,本县解放,穷人翻身自由。经过土地改革和合作化,尤其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搞活的政策,农村推行经济承包责任制,生产不断发展,收入日益增加,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显著提高。
编辑: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