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民俗风情>>正文

旬阳县服饰习俗(2)

2012-5-26 21:19:24  来源:三秦游综合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游遍西安,出行必备!《2012陕西年票》加《忒色西安》共计:105元 【点这里淘宝购买

    首饰 民国时期,富户妇女头上、手上戴的银质饰物很多。未嫁的闺女,在脑后发辫中,扎绑的红绿头绳上戴一银质的“寿”字。耳朵上戴耳环,两手腕上戴红玛瑙珠及银质辫丝镯。及至出嫁成为媳妇,手上戴缠(纽)丝(或蒜杆儿的)银镯,其重量多达三四两,指上戴各种各样的银戒指,耳戴各种各样银耳环,衣服纽绊上缀圆形成双连串的银纽子。脑后发攥子上平时戴银簪,及菊花或寿字银攥心,上插上管簪,下插下管簪;如被邀去接亲、送女、牵引新娘或拜年、走亲戚时,头上还要戴满头花朵,插一蒂五珠银莲米,擦生发油或美人胶,胸前吊银牙签,肩上披云肩(俗称游铃子),穿彩裙,擦脂、抹粉、描眉、打口红,手脸擦抹雪花膏,身上香胰子、花露水喷香扑鼻。有的妇女习惯在脸的两旁穴位上贴太阳膏,后又变成贴方形的头痛膏。抗日战争时期,因县内淘金业兴盛,妇女戴金簪、金环者较多。在此之前,戴金簪、金环者仅少数老太婆。多半男女手指上都戴金戒指,又名箍子,或叫金镏子。婴幼儿项下围着用硬布做的花围脖(以防涎水汤饭湿污衣衫,又作装饰),所戴项圈多半是用好布包裹马缰绳(取勒马收缰,望子走正道之意)或老年人的腰带做成,每岁包裹一层,逐年包,至12岁为止。有的在项围上加银牌,走亲戚时,另在项上加戴长银链百家锁。还有人给男孩的一个耳朵上吊小棒锤银耳坠,装成女孩。戴的帽子多为自制绣花布帽,如兔毛帽、荷叶帽、猫头风帽等,带有护耳和帽坠。
    五、服饰沿革
    抗日战争时期,因需要集中一切人力财力物力支援前线,加之国内各主要工业城市相继沦陷,处于后方的洵阳,衣料奇缺,宽细布料,已属少见,仅有新婚者才穿翠蓝细布长衫,间有少数商贩由湖北竹溪或西北各地带回质地很粗的人字呢、格子布、条子布等。其时,正值国民政府实行征兵制度,号召人人皆兵,在军事化的情况下,所有在职的公教保甲人员、青年学生一律穿上短装:中山服、军装、西服、学生服、童子军服,其布质多粗劣。乡下的保甲人员,依然穿着自织的家机粗布,用草灰或黑泥染色,童子军服是灰色或黄色,戴荷叶大凉帽或船形帽,帽花上有“智仁勇”三字,上衣胸前两小袋,紧口袖头,前后襟装在短裤中,打绑腿,腰带掺上亦有“智仁勇”三字。
    建国初期,服装随着布质、花色品种的不断增多,款式变化很大。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初,衣料多为棉布,有平布、斜布、卡叽、哔叽、平绒、灯芯绒以及条格布等,花色较单调,款式多为中式。六十年代中期以后至七十年代初期,这时期以红卫兵服装较为独特,凡有条件的红卫兵,一般都穿整套绿军装,头戴绿军帽,脚穿解放鞋;无条件者各随其便,或制服或农装。尽管色彩、款式不一,但头戴军帽,左肩挎“语录”袋、右肩挎黄帆布包,腰系军用武装带或帆布带,却是普遍的。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衣料以化纤布(俗称“料子”)为主,亦不乏着绸、缎、皮、毛者。城镇服装色彩斑斓,款式新颖,与外地无异。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和习惯的因素,八十年代中,本县一般群众的服饰尚处于新旧并存阶段,如穿大襟衣服、对襟纽绊褂、裹腰裤和戴旧式帽子的年老者,仍比较常见。

上一页
[1] [2] 


编辑:秦人
相关链接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2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