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民俗风情>>正文

旬阳县手工业和交通运输业习俗

2012-5-26 21:17:48  来源:三秦游综合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游遍西安,出行必备!《2012陕西年票》加《忒色西安》共计:105元 【点这里淘宝购买
    旬阳旧时工匠较多,俗有“十八匠”之称。“十八匠”是木匠、金匠、银匠、铜匠、铁匠、锡匠、瓦匠、窑匠、石匠、漆匠、弹花匠、篾匠、染匠、画匠、雕匠、酒匠、箍匠、皮匠等。“十八匠”之外,还有“三缝”、“九老”。“三缝”指织蓑衣、缝衣裳、做鱼网。“九老”指剔脚老、剃头老、阉割老、补锅老、錾磨老、摆渡老、杀猪老、摸鱼老、打枪老。
    
交通运输方面主要是船夫和脚夫。汉江流经旬阳接近200里,水上运输发达。小河、神河过去通小船,当时有很多人世世代代从事航运,称为船夫。掌舵的人叫太公,其余的水手叫拉爬手。拦船的人必兼炊事。船的样式名称很多,有两头尖的“梭子船”,有载重量大的“丘子船”,有后尾弯翘的“老鸦船”和用于捕鱼的“舢舨子”。驾船人十分辛苦,无论酷暑严寒,拉上水船时,肩搭缚袴,伸着脖子,爬岩跳坎,抓藤曳纤,一步一哼,艰难爬行。个个黑面黑身。“长脖子黑腿,不是驾船的是老鬼。”船工上街,一眼就可认出。因行船艰辛,故忌讳颇多。乘船时忌说“沉”、“打”、“搁”、“翻”、“倒”、“到”等字眼,忌坐船头龙眼,忌信口开河。不懂船上规矩,太公就臭骂或赶下船。发现船上老鼠上岸,就暂不行船,等老鼠上船之后才行船。船上的锅、碗、筷等物,不能随便拿上岸去。
    旬阳山路多,来往货物多靠肩挑。旧时把挑担的称为脚夫。挑担的人上长路,要挑两头高翘的扁担,肩上垫獐子毛做的垫肩,垫肩上系拭汗的手巾。上路三五人走一串,第一个挑左肩,后面就挑左肩,反之一样,起用搭杵撬肩时,后面的人要跟着一排声撬起,头一个下杵向后把杵把儿一拖,第二个就同样往后传,表示要搭杵歇火了。歇肩时,头一个“嘿哟”,第二个就接住“嗨哟”,一直传下去,当头一个听见最后面一个搭杵歇肩声响,就又换肩起步。这样整齐的有节奏的担货,不甚累人,容易赶路。见迎面来人时,一定要下杵,否则表示让人家从自己的腋窝底下过,不礼貌。

编辑:秦人
相关链接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2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