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后缀
(一)名词后缀。常见的有儿化和子尾两种。
儿化仅限于名词,主要用于四种场合:
1)表示小。如:娃儿、桌桌儿、猪娃儿、狗娃儿、画画儿、记号儿等。
2)用于对人名的称呼,表示亲切,但限于人名尾字的韵母为an、、、in。如:安儿、珍儿、文儿、玲儿。
3)指称小地名。如:校场坝儿、桑树沟儿、洄水湾儿、毛坝关儿。
4)表示鄙视。如:痞搭混儿(无赖)
此外,个别词既不表示小,又不带感情色彩。如:老汉儿。
儿化的第一种情况,可用子尾代替。如:娃子、桌子、狗子等 。子尾与儿化在某些情况下有词义上的区别:子尾多指较大的物品,儿化则多指较小的物品。如:桌子(大)、桌桌儿(小),树子(大)、树树儿(小),帕子(大)、帕帕儿(小)。有时为了避讳,只能用子尾,不能儿化,如:鸡子。
除了不表示亲切意义外,子尾的使用范围比儿化大:
第一,大量名词(衣物、用具、食品、农作物、地理实体)使用子尾。如:袜子、裤子、鞋子、房子、窗子、筷子、谷子、果木子、锯子、豹子、豺狼 子、坝子、庄子、坎子。这些词不加子尾不能使用。
第二,用非形容词加人尾变成形容词,再加子尾表示强调。一般限于对事物的感受。如:吵人子(吵闹)、闷人子(空气沉闷)、锥人子(剌痛)等。这些词去掉子尾也可使用。
第三,用子尾作特殊方言词语的词缀。如:啥子(什么)、档子(地点)、去年子(去年)等。
(二)动词后缀。常见的有倒、得两种。
倒,在紫阳话中使用频率很高,人们常写作“到”。词义主要有6项:
1)相当于普通话“着”或“到”。如:等倒、找倒了、□ (够)不倒、关倒的。
2)相当于普通话的“上”,词义近“着”。如:盖倒、巴倒。
3)相当于普通话的“住”。如塞倒、站倒、逮倒、断(拦)倒。
4)相当于普通话的“见”。如:看倒没有?没看倒。听倒没有?听倒了。
5)相当于普通话的“下”。如放倒、坐倒。
6)与动词和副词搭配组成短句,相当于普通话的“会不会” ,兼有“事情办妥与否”义。如:做不倒,做倒了。
助词“得”在句子中是可能补语,除了与普通话“得”相当外,有“能行否”、“愿意否”两个义项,分为肯定式和否定式。读音为:得行、不得行;得□(愿意)、不得□;见得(看得惯)、见不得。
“得”的另一用法是表示程度,在词义上与普通话相同,但词序不一致,且读音不同,为(与“的”相混):能说的很、能干的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