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民俗风情>>正文

西乡县传统节日习俗(1)

2012-5-26 18:17:40  来源:三秦游综合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游遍西安,出行必备!《2012陕西年票》加《忒色西安》共计:105元 【点这里淘宝购买

    春节为旧历新年,城乡人民最为看重,从除夕夜坐岁,直待子时(即次日零点),放爆竹以辞旧迎新,俗谓“出天行”(旧时还有接神、祭祖等活动)。晨起,儿孙给长辈拜年,长者给儿童压岁钱。早餐多吃饺子,这天,民间有许多忌讳,如不许使用剪刀(说剪口相撞,会生口舌是非),不许劈柴(柴与财谐音,劈柴即破财)。老人爱听吉利话,如发财、高升之类,并将水缸挑满水(称银水)寓招财进宝之意。初一至初四,熟人见面拱手致祝,互相拜年。解放后,此风仍存,惟易拱手为握手,磕头为鞠躬。
    

初五俗称“破五”,喻此日不吉,不宜出门远行。更有扫五穷的风俗,是日由五穷会会首,资请一乞丐,面涂朱粉,穿戴官服,前面敲锣打鼓,让丐者手持荆条,孩子们用甘蔗尖尖在后追打,以示驱逐,称“逐五穷”,寓意是送穷。此种形式惟本县独有,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恶作剧,此俗今已废。
    正月十五为上元日、元宵节,又称灯节,以元宵为应节食品,晚间群众以观灯为快,一般正月十二日起灯,社火、狮子、龙灯、高翘、彩船等,相继在街市出现,十五日最盛,十六日倒灯,活动停止。此日,北郊弥陀寺有会,会场置秋千,比赛飞荡。二十二日下午各家于门前以石灰画弓箭,意在驱邪。次日倾城郊游,传说可免百病,是日,田野河湾红男绿女,城内火神庙内演戏赛神,亦颇热闹。
    旧时,民间还有“说春”的习俗,说春者呼为“春倌”,他们手托春牛,走乡串镇,挨家逐户的报春歌、送春帖,见啥说啥,出口成章,语多俚俗。
    “二月二,龙抬头”,民俗以炒包谷花、爆米花应节,用簸箕敲、撒草木灰于室外,驱逐虫虫蚂蚁,其实是叫人注意春季卫生。
    “三月三,游河湾”,是日,朝午子山者不绝于途。旧时,多去午子观拈香还愿,妇女兰花簪首,男采柏叶,以除不祥。近年来,人们则踏青旅游,游山盛况不减当年。
    清明节,本县有古会,不知始于何时。会期少则一旬,多则近月,百货云集,物资交流,骡马牛羊尤盛。清明前十天起,各家扫墓,尤以寒食(清明前一天)最为普遍,世代相沿。扫墓之日,人们亲到坟茔,整修添土,焚化纸钱,以示对祖先寄托哀思。现今,机关、学校前往烈士陵园致祭,缅怀先烈,蔚成新风。
    四月八,民间有“嫁毛虫”之说,以红纸条书“佛”字贴于壁上,以为可驱毛虫,有“佛生四月八,毛虫今日嫁”之谣。旧时此日有城隍庙会,会戏通宵达旦,称为“天明戏”。
    五月初五端阳节,又称“端午”,各家门前悬挂蒲艾,意在驱除五毒,煮食粽子、大蒜、鸡蛋并饮雄黄酒以应节。往昔,城郊还有一种特殊习俗为“抢香袋”,姑娘以五色丝线制作各种形状的香囊,佩带胸前,游玩时,偶有被小伙子抢去者,姑娘笑而不拒。
    六月初六,读书人有晒书之习,民家多晒衣曝裘,以防潮湿、虫蛀,此习颇有益于卫生。
    七月初七为乞巧日,过去,此日男供魁星,求取功名富贵,女祀织女,默祷如意姻缘。姑娘们于前数日培养豌豆或绿豆生芽,长六七寸,是夕置水盆中,如花似云,以为得巧。
    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亦称盂兰会,是晚,有放河灯者,俗谓亡魂回家,封包烧钱祭祖。这种习俗,至今未泯,暮色之中,河坝野地,火光闪灼,皆为焚化纸钱者。
    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月饼、水果为应节食品,过去在庭院中置桌焚香,供饼果敬奉月亮,献毕人始得食,此习今已被淘汰。但夜间多有赏月者,散步花丛,青年们轻歌曼舞,情趣更浓。
    九月初九为重阳节,秋高气爽之时,登高览胜,实为健身之良俗。1986年将此日定为老人节,更含有敬老的积极意义。
    十月初一,实是冬至节,过去习俗为死者作纸衣焚化叫做“送寒衣”,此俗今已不多见。
    腊月初八为腊八节,民家普食腊八粥(以豆类、干果和粳米、糯米等凑成八样,混煮粥中)。是日,除家人食用外,亦有馈赠亲友者,甚至连猫、狗、鸡、鸭与果树(树杆切口)亦喂之,此俗今仍盛行。“腊八粥”味美色鲜,为民间别致的节日小吃。二十日后,农家多有杀年猪、烧年纸的习惯。二十三日,旧谓送灶神上天,多做糯米糍粑(亦有熬糖者)供奉之,意在粘住灶神之口,使其“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俗谓“黏灶”。二十四五日,家家除尘扫室,干干净净过新年。
    腊月三十,称为除夕,是日,晌午饭酒菜极尽丰盛,全家围坐,称为“团年”,至晚,炉火熊熊,富家将火盆木炭“井”字排列作宝塔形,俗谓“三十的火,十五的灯”,以火炽代表家道兴旺,此夜有通宵不眠者,谓之“坐岁”,并包饺子,制年糕,以备次日食用。
    春节前夕,家家贴春联、门神,大门多贴敬德、秦琼、马武、姚期等古代武将,意在守门镇邪,堂屋多贴天官,意在祈福。新门画则为工农兵形象,含祈望丰收增产和全家平安之意愿。
    此外,本县回民的习俗为:回历九月一日入斋,斋期一个月,凡长期居家、身体健康的成年穆斯林,须在斋月里斋戒。入斋后每天在日出到日落之间,不可吃喝,意在锻炼意志,唤起对贫苦者的同情心理,也不许男女同房和其他任何非礼行动。十月一日举行会礼,然后开斋。十二月十日为宰牲节,此日也要举行会礼,经济条件许可的回民在这天要宰杀牛羊,作为献祭。
    解放以后,法定节日有元旦、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建党日、八一建军节、九十教师节、十一国庆节,与全国各地一样,逢此日悬挂彩旗,张贴标语,以示庆祝。月亮,献毕人始得食,此习今已被淘汰。但夜间多有赏月者,散步花丛,青年们轻歌曼舞,情趣更浓。

[1] [2] 
下一页


编辑:秦人
相关链接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2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