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饮食习俗
本县山区平川,饮食习俗大同小异。(1)同有粗细粮兼食的风尚。平川盛产稻麦,吃饭以米面为主,兼搭少量玉米、红薯等杂粮;山区多产玉米、洋芋、红薯,向以米面等主粮和玉米薯类等杂粮兼半搭配。解放后,平川主粮增产幅度很大,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主粮压倒优势,基本上已不吃杂粮。山区主粮增产幅度较小,特别是在“暂时困难”和“文化大革命”期间,粮食紧张,吃杂粮多于主粮,常以薯类瓜菜代替部分主粮,称“瓜菜代”。近几年来,亦开始以米面为主,杂粮搭食比重普遍下降。(2)口味基本相同,略有南北之分。酸甜苦辣诸味,群众兼好,烹肉作菜,酷嗜辣椒与花椒,近似川味。平川对酸味尤为偏好,家家都有酸菜坛和浆水盆,一年四季酸菜不离,盐味特别重,又酸又咸。甜食主要是元宵与醪糟,无论山间与平川,凡正常年间,春节前后,家家户户都要做元霄和醪糟,除自食外,还用以待客,或作为礼物送情。尤其醪糟一物,农村产妇十有九备。吃苦味食品,本县人也有偏好。有一种高产蔬菜,叫苦瓜,熬炒为菜,食之清苦,别有风味。此种嗜好,至今未变。(3)喜好肉食,吃法山、川略异。全县人普遍爱吃猪肉,乡里人有“几天不吃肉,心里燥得慌”之说,南山老乡嗜肉尤甚。民国时,富家食必酒肉;中等人家每逢初一、十五即吃肉,叫“打牙祭”;贫家肉食较少,间有担柴卖草割肉回家食用者。杀猪过年为传统习俗。除灾荒之年,即使贫雇农家,亦大部分杀猪过年。解放后,杀年猪的乡俗更盛,除暂时困难和“文化大革命”期间外,其余年份,特别是近几年来,超过任何历史时期。据协税乡枣林村第七村民组和南山喜神坝乡新建村树林组调查,1985年春节时杀年猪户数均在91%左右。猪肉大都自己食用,春节食用一部分,其余熏成腊肉,留作平常食用。熏腊肉向为普遍乡俗。肉的吃法上,南山吃肉风格特殊,肉块很大,称做“木梳肉”、“杠子肉”。碑坝与南海等地待客,席上少不了“盖碗肉”,肉片比大碗口的直径还长,两端搭在碗边上,食之确能解馋,表示诚心敦厚。平川人家讲究细作,不切大块肉。(4)惯于粗粮巧作,向有多种乡土食品。南山人喜欢的食品有:
搅团 玉米面搅成(部分人家搅成糊),加以浆水菜和调料,食之经济可口。
蝌蚪饭 将玉米粉调成稠浆,用漏勺漏成小蝌蚪状,煮熟,再捞出调以肉汤或其它调料即成,因状似蝌蚪或小鱼,故又叫“包谷鱼儿”。
粗豆腐 豆浆不过渣,烧开加油菜或白菜、食盐及少量酸水点清即成(有的加米煮成粥)。因不去渣,故又叫“连渣闹”。
米糕馍 用大米磨浆,一半熟一半生搅和一起,发酵后,再以蒸笼蒸成半寸厚左右的发馍,洁白酥甜,经济可口。平川有人将此种馍的米浆盛在缸内,霜冻后,春节前时再蒸制成糕,山里人叫做“冻馍”,平川人叫“水酵馍”。质地细密柔软,其味鲜甜如饴。
盐菜 本县城乡人民嗜好吃盐菜,由来很久。家庭妇女,每年春季用青菜、包儿菜、香椿芽、蒜苔洗净晒至半干,加盐和油煎辣子等调料,装入坛内密封,腌制而成。盐菜切成四五寸长,捆成小把的叫长盐菜,切得很细的叫短盐菜。长盐菜腌存数年不坏,其味芳香浓郁,熬肉下酒,视同山珍。乡下人常为姑娘出嫁时准备摆茶之用。盐菜中还有用大蒜腌制成的蒜瓣,叫盐蒜,食之甜香喜人。
泡菜 又叫酸菜。城乡人家制作食用极为普遍,千家万户,四季不离。
浆水菜 为酸菜的另一种,将白菜、油菜叶、萝卜茵烫成半熟,在盆内发酵即成,简便经济,为家常菜之一。
民间乡土菜还有豆豉、红豆腐、豆瓣酱、辣子酱、豆腐干之类,皆为传统佳肴。家庭妇女每年制作此类食品,都要各显身手。
另外,普遍盛行于境内的食品还有:
面皮 用大米磨浆蒸制而成,不仅是城镇每日销售量最多的经济小吃,亦是农家最喜好的冷食。据了解,现有南郑人到西安、重庆等地开设面皮小吃店的,生意很好。
凉粉 用扁豆、豌豆、蚕豆等杂粮的淀粉加水搅煮而成,还有大米凉粉、红苕凉粉、橡子凉粉等。这种食品或冷食或热食,加以调料,老少无不喜爱。
粉皮子 用蕨根粉或苕粉、洋芋粉加白矾烫制而成,冷后切成细条以芥末、油辣子、陈醋等佐料,色味俱佳,尤为年轻人所好。解放前,高台乡齐家湾村的粉皮子闻名陕南。
菜豆腐 豆浆稀饭内加放豆腐片,吃时蘸辣子、香菜末,其味清香,营养丰富,为便饭佳品。
浆水面 浆水菜炒豆腐丁做臊子调面,另加油辣子。原县城么儿拐的浆水面,向为乡下人所欢迎。
宴瑞帕 农村办红白喜事待客时,主家总要发纸各席,让客人把席上的干炸肉等食品一起包回家去。据说此俗起于明代,因汉中的瑞王府宴客后,用布帕包食物送客,故称“宴瑞帕”,原意是拿回家去孝敬老人。也有人说是春秋时代郑国人颖考叔之遗风。现在农村仍有此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