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民俗风情>>正文

镇巴县民间交往习俗(1)

2012-5-20 21:03:59  来源:三秦游综合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游遍西安,出行必备!《2012陕西年票》加《忒色西安》共计:105元 【点这里淘宝购买
第一节 往来应酬
    民间交往崇尚仁义,讲究忠信,注重礼仪,熟人见面相互以辈份称呼,互致问候,多问“你吃了没有?”今部分人已改问“你好!”对外姓熟人、生人,不论是否表亲,均可视年龄尊称表爷、表叔、表婶、老表。但在简池区,“表叔”为岳父专称,不得滥用。问人姓氏称“贵姓”,问名称“大号”,问人居址称“贵府何地”。问老人年龄称“高寿多少”或说“是何贵庚”。多好客,以客多为荣,谓:“客走旺家门”、“天天待客不穷,夜夜做贼不富”。客至,必热情相迎,如属久违的熟人,则连呼“稀客!”,先奉烟递茶,再以酒肉款待,家庭主要成员弃活相陪,若逢至亲好友,持礼登门,必按“来三去四五不留”之俗,挽留多住,若带有小孩还馈赠钱物,名为打发。有人从门前过,不论相识与否,主人都要招呼:“到屋坐”,从不相识的人到家,亦烟茶相待,甚至留饭留宿。越是高山僻壤此俗越浓。因别于平川,故被赞誉:“山里人厚道”。俗云:“山不转路转”,意为今天你来我家,说不定什么时候我也会到你家打扰。凡遇婚丧喜庆,即使举债也得宴席丰盛,俗谓:“宁穷一世,不穷一时”。食人茶饭、受人馈赠必喊“多谢”,请人帮忙、用人器具必道“劳为”。亲戚邻里间崇尚你敬我爱,谚云:“亲望亲好,邻望邻安”,“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平时相互换工做活,不计较报酬,互相借贷,不计利息;遇婚丧喜庆,修房造屋,不仅主动前去帮忙,且助以粮、菜、钱、物;有人生疮害病,则送以糖食登门看望;春节间还相互送礼拜年,俗云:“人不走不亲”。民间十分讲究礼尚往来,有来必有往,还礼必重于送礼。一般不能拒收礼品,拒收则表示断绝往来。邻里间送情较轻,谓之“见面礼”;亲友间礼亦不兴太重,俗话说“轻是情,重是债”。近几年送礼面愈来愈宽,数额愈来愈大,少则5元、10元,多至数百元。世人皆叹难为,却又不得不攀比而为。
第二节 家族关系
    一、宗族
    镇巴人习谓同姓即同宗,不论居住多远,是否同支皆为家门,并视其年龄以叔伯弟兄相呼,不能互通婚姻,互相笑骂。同姓同字派为同族。亦有不同字派者,为壮大族势,或弱族依附望族,通过一定仪式,互换家谱,联成一族,俗谓联宗。同族多聚居,建有宗祠、祖茔、置有祠产,每年清明合族举行祭祖活动,并商议处理族务。有的家族还于祠堂举办某氏义学或某氏家学,供族中子孙求学,同族人皆以统一的字派(一般为二十字)按辈份取名,不得紊乱、更改;族中多由年长辈份高或有权势者任族长,主持族务。族内公共事宜、祭祀,以及婚姻、继嗣、财产等纠纷,由族人商议、族长决定,凡遇外姓欺辱,则合族相抗。旧时一些恶霸地主,凭族大势众,称霸一方,外族不敢相惹。有些家庭藏有族谱,订有族规、家法、家训等,诸如孝敬父母、和睦邻里、严诫子弟,信守仁义、耕读传家、不得作奸犯科等等,如有违犯,轻则至宗祠下跪,认罪忏悔,重则施以家法,尤视偷盗为子辈疔疮、奸淫为氏族大辱,犯必连其父母重处,或治死,或令其易姓。民间十分重视自己的姓氏,一般不随意变更自己的祖姓,如过继外姓为嗣,多以祖姓为名,且第三代后必还其本姓,谓之三代还宗。解放后家族观念日趋淡薄,宗族活动基本消止,来往仅限于近支亲房。自60年代后期,少数人取名亦不从排行,但也有人续家谱、字派。
    二、家庭
    旧时家庭奉行孝悌,家长由男性尊长充任,集权一身,统管家政。子女对父母恭敬孝顺,有珍馐美味必先奉亲;“出必告,返必面”,父母年迈有病不得出外远行,居父母丧不得婚配,不得与人玩笑,嘻戏作乐、不得坐上席、行令猜拳。即使在外公干也必须如是,父母对子女直呼乳名,即使儿女成行亦如此。兄弟之间讲究大带小,父母殁哥必将弟抚养成人,为其成家,弟对哥嫂必须尊敬,俗云“长哥当父,长嫂当母”,父母过世,听命于哥,哥未娶,弟不得婚。兄殁,弟为其戴孝。夫妻之间讲究尊卑,妻必听命于夫,如妻胜于夫,当家作主则被人耻笑。旧时以四世、五世同堂为荣、为乐。60年代初,《陕西日报》、《汉中日报》曾以《深山一家人》为题报道赤南公社缩垭河邓存喜家四世同堂,多达48人。兄弟分家时,由父母将房地产及重要家俱按份划分,请人书写分书(俗称分关),请亲友为证,将分书叠成纸团,置于神龛,先敬神祭祖,再依次抓取一纸团,各得其所,最后由父母给引去煮饭火种,立户另居。60年代后,旧的家庭礼教、礼俗逐渐废除,新型的家庭关系逐步形成,家庭规模逐步缩小,十口之家甚少,三至四五口之家居多,儿女成家与父母分居已不鲜见。
第三节 攀亲结友
    一、拜干亲
    俗称打干亲家。小孩经常生病,称为不利索,遂请善卜者按五行生克测定拜寄给某属相的人,以保福保寿,称保关煞。在亲友邻里中选定相属、辈份皆宜的人,先言明,如应允,就约定时间接干儿。届时,由父母领着孩子,带重礼至其家焚香敬神,放鞭炮,孩子叩头跪拜,尊呼干爹、干妈(亦有直呼爹、妈的),干爹即取一象征吉祥的名字,如“长女”、“寿福”、“健生”等等,赠一腰带,名“长命带”,有的还授以银项圈,“寄命锁”,并赠以衣服、布鞋等,自此孩子的生父母与其干爹妈之间互称亲家、亲家母,两家结为干亲长期往来,乃至延续两三代人。旧时还以请端公过关、降神、立指路碑等形式拜干亲,今废。有的认为讨口吃得宽,命大,故将小孩拜寄给讨口子。今多拜寄给医生、手艺人等。

[1] [2] 
下一页


编辑:秦人
相关链接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2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