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民俗风情>>正文

镇巴县方言语法(1)

2012-5-20 16:34:42  来源:三秦游综合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游遍西安,出行必备!《2012陕西年票》加《忒色西安》共计:105元 【点这里淘宝购买

第一节 构词
    镇巴话的基本语法与普通话一致,但构词方法独特。
    一、叠词
    语素重叠是镇巴话主要构词手段之一。
    1.名词重叠
    普通话除带有量词性质的名词可按量词重叠式重叠外,一般不能重叠,但镇巴话许多名词都可以重叠,其形式有:
    (1)“AA”式,词性不变。如:祖祖、婆婆、菜菜、草草。
    (2)“ABB”式,由泛指性名词变为具体表明物体性状的指代性名词。如:树杈杈、鸡崽崽、鞋带带、木楔楔。
    (3)“AAB”式,具有名词、形容词的双重性质。如:秧秧鱼、毛毛路、菜菜饭、坡坡地。
    (4)“AABB”式,具有名词、形容词的双重性质。如:汤汤水水、箱箱柜柜、瓜瓜菜菜、锣锣鼓鼓。
    2.动词重叠
    (1)“AA”式,变为名词,如:垫垫、撑撑(cèn)、扣扣、锤锤。
    (2)“AAB”式,表示动态或意向,如:挨挨ngāi摘、排排坐、走走看。
    (3)“A—A”式。表示动态或意向,句尾加“的”则变为形容词,如走一走(的)、摇一摇(的)、趔一趔(的)。
    (4)“A就(dòu)A”式。表示肯定意向。句尾加“了”则表示完成。相当于普通话的“已经……了”句式。如:跑就跑(了)、甩就甩(了)、趟就趟(了)、撕就撕(了)。
    (5)“A又A不B”式。表示为难。如:学又学不懂、跑又跑不动、拉又拉不开。
    (6)“AAA”式,表示应诺、邀请、责使等语气。相当于普通话的动素单用,或“快十动素”句式。如:行行行、走走走、说说说。
    3.形容词重叠
    (1)“AAA”式。表示肯定、赞同、应答等语气,相当于普通话的形素单用,或“很”、“非常”加形素句式。如:好好好、孬孬孬、近近近。
    (2)“ABB”式,词性不变,句末一般加“的”。如胖嘟嘟(的)、乌紫紫(的)、稀稀(的)。
    (3)“ABAB式”,强调程度,句末一般加“的”。如:绯红绯红的、如的、矮胖矮胖的、蛮高蛮高的。
    4.量词重叠
    (1)“AA”式,部分量词重叠后变为泛指性名词,如:刁刁、砣砣、堆堆、架架。
    (2)“A把A”式,表示约数或仅有之数。如:斤把斤、月把月、顿把顿。
    二、词头词尾
    1.词头
    (1)总——总字词头在镇巴话中使用广泛,可用于许多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前,表达猜想、设问、责备、勉励、感叹等各种语气。如:总背得起嘛?总是你写的!总都去啰?总和他有关吗?总要好好学习!总得干!总不听话。
    (2)光——光字用于名词、代词前,表示“全是”、“仅有”、“只是”等意。如:“光烂梨儿”、“光你们两个”;用于动词(包括具有形、动两重性的词)和指示代词前,表示“经常”、“连续”等意。如:“光笑”、“光断”、“光那么样”。
    2.词尾
    (1)儿——镇巴话的儿尾比普通话多。名词儿化后含有小、嫩、可怜、可爱的色彩,如细娃儿、手儿、杯儿;形容词儿化后则含有鲜嫩、清爽、非常等意,如嫩芽儿、蔑蔑儿。
    (2)子——一是缀于名词后,大部分儿尾可换成子尾;二是用于一些词后,构成具有形容词性质的指代性名词,如:“跛子”、“夹舌子”、“三棱子”;三是缀于部分名素叠词后,构成形容词,如:“路路子”、“滩滩子”、“方方子”。
    子尾在镇巴话中还有一个重要构词特征是用于娃、家、包、巴、哈等字后,组成“娃子”、“家子”、“包子”、“巴子”、“哈子”等双音节词尾,这些词尾使用十分广泛。“娃子”主要用于人的小名(乳名)。城乡大部分小孩的小名是在一个词后加上“娃子”而构成,如“牛娃子”、“孬娃子”、“文林娃子”等。“家子”、“包子”、“巴子”多用于动词、形容词后,构成具有形容词性质的指代性名词,如“写家子”、“扯家子”、“瞎hǎ包子”;“孽包子”、“囊巴子”、“结巴子”。“哈子”主要用于动词后,相当于普通话的“一下”,如“薅哈子”、“耍哈子”。
    (3)客、宝宝——这两个词尾主要用于名词、形容词后,构成带形容词性质的指代性名词,如:“新客”、“杂货客”、“小气客”;“嗝宝宝”、“闷宝宝”、“傻(guǎ)宝宝”。
    (4)家——是作人称名词和姓氏的词尾,用以表示群、类。如:“弟兄家”、“细娃儿家”、“老汉家”、“张家”、“王家”;二是用于时态名词后,相当于普通话的“里”。如:“春天家”、“早晨家”、“热天家”。
    三、常用的几个代词、副词、介词、助词和语气词:
    1.代词:各人(自己)、别个(别人)、这歪、那歪(这些、那些)、这哈、那哈(这里、那里)啥子(什么)、哪(láng)们、哪(láng)块(怎么)、咋块(怎么样)。
    2.副词
    (1)怪、蛮、寡、好多、稀、溜、梆、捞(lāo)、死、揪、焦——这些字主要用于修饰形容词,表示性状程度,相当于“很”、“特别”、“非常”等义,使用频率高,而且可交替使用,如:怪多、怪漂亮;寡稀、寡富足;蛮高、蛮结实;好孬、好稀奇;多远、多亲热;稀脏、稀烂;溜酸;梆重、梆紧;捞枪、捞;死重、死孬;揪酸、揪涩;焦稀、焦糊。
    (2)着(zháo)、忙——着(zháo)用于动词、形容词后,表示程度,相当于普通话的“很”,讲话时句末亦可加“的”(di)字,如:“跑着了的”、“醉着了的”、“苦着了的”,“忙”同“着”的用法和作用一样。如:“累忙了”、“热忙了”,但“忙”字没有“着”字运用广泛。如可以说“红着了的”、“苦着了”(即很红、很苦),而不能说“红忙了”、“苦忙了”。
    此外还有“伤了实的”、“伤了人心的”、“没法了”、“要命”、“死人”等五个词组用于动词、形容词后,表示很非常、极端等义,其使用频率很高。如:“累伤了实的”、“走伤了人心的”、“苦得没法了”、“甜得要命”、“热死人”等等。
    3.介词
    齐——相当于普通话的从、到、至,如“你齐哪来”、“我走齐渔渡”、“抄齐第三页”。
    4.连词
    “给”(gê)又读gè——相当于普通话的“跟”、“和”。如“你给老李要”、“我给老李没交识”。
    5.助词
    “到”——一是相当于普通话的“着”,如:“拿到”、“坐到”、“当到面说”、“摸不到”;二是相当于普通话的“了”,与“得”、“不”构成肯定和否定句式。表达会不会,如“写得到”、“画得到”;三是相当于普通话的“下”与“得”“不”构成肯定和否定句式,表达能够和不能够,如:“住得到”、“装不到”。
    “打”——相当于普通话的“了”,与“得”、“不”构成肯定和否定句式。表达能和不能。如:“丢得打”、“走得打”、“过不打河”。
    来——所表达的是会和不会,如:“做得来”、“说不来”、“绣不来花”。
    起——相当于普通话的“着”,主要用于动词后,或形容词和动词之间,表示动态和程度,如:“卷起”、趄起”、“泼(pǒ)起干”、“蛮起拖”。
    6.语气词
    “呔(dai)——用于询问句。如:“他去了呔?”、“你不要了呔?”;用于惊叹句。如:“差点栽了呔!”。
    “噻(sài)”——用于询问句,如:“你不去噻?”、“你要上电大去噻?”。表达祈使,商量语气,“你去噻”、“你帮助我噻!”
    “咑(dǎ)”——表达拒绝语气:“先把这件事情办了咑!”、“我休息一下咑”;后面缀“吗”,则表达商量、祈求语气。“等一哈儿咑吗”、“我把饭吃了咑吗”。
    “倒(dào)”——表达试一试、等一等语气。“坐一下倒”、“歇个气倒”。
    上述语气词一般读轻声,只有在语气加重的情况下,才读所标声调。

[1] [2] 
下一页


编辑:秦人
相关链接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2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