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张道陵、张衡、张鲁创建“五斗米道”在汉中始行,为境内道教之始。其后,历代在境内建有庙宇,主要有汉张留侯祠(留侯庙或张良庙)。其他如城关的天福宫、城隍庙、关帝庙、龙王庙、祖师庙;庙台子的太白庙、药王庙;枣木栏的回龙寺;火烧店的关帝庙、白羽庵;闸口石的老君庙;南河的观音庙;柳川的祖师庙、关帝庙;桑园坝的关帝庙;玉皇坝的玉皇庙、娘娘庙;石门子的禹王宫。除张良庙等少数庙宇道观迄今保存完整外,其他各庙或被改作他用,或被毁殆尽。
明代初,汉张留侯祠被整新;明代末,几遭毁灭。清康熙三十八年间(1699),兵部尚书于成龙奉旨出京,路过紫柏山,见汉张留侯祠尚存大殿一座,有住持道人看守香火,后回京复过此处,见留侯圣像改成佛像,住持道人换成僧人。访其故,知僧人强横,将道人逐出,霸占变更。于公甚怒,立将僧人逐革,重修大殿,再塑金身,募全真道人看守香火。《紫柏山志图》记述:道光二十五年(1845),修建上下官厅、游廊、北花园;道光二十九年(1849),修建三清殿、东华殿、大山门;咸丰四年(1854年),修授书楼、南花园、避谷亭、游廊等;咸丰十年(1860),接收勉县武侯祠、武侯墓、马超墓为下院,道众最多时达120人以上,最少时亦有40多人。至中华民国时期,庙内分方丈、监院、总理、督管、督讲、督厨、店主,以及静主、化主、经主、巡照、纠察、铁案、公务、经司等职务。1950年春,张良庙内尚有道人及杂务人员30多人,后逐渐还乡归里;1958年庙内只有3名道人。据清《紫柏山考察记》载:“祠庙始建以来,香火不断,历有道人住持,清规戒律,井井有条,庙内外秩序井然。初来住持道人藏有《张天师世家》八卷,谓其始祖为留侯,九传而至张道陵。天师之名自陵起,陵既以鬼道惑人,而托诸留侯,传至其孙张鲁。张鲁率奉道之人祀其先祖,推行五斗米教,而立留侯,政教合一,教规异于别地。紫柏山之留侯庙盖皆汉代天师堂之遗迹。现今,紫柏山九十二峰、七十二洞和八十二坦中的大小龙门、雷神洞、日月洞、四方洞、鸡鸣洞、无底洞、朝天洞、会仙洞、避兵洞、睡佛洞、五云洞、存真洞、云罩洞、朝阳洞、玄女洞、五龙洞、赤松洞、黄龙洞和长坦、头坦等处均有古庙遗址。头坦庙最大,殿堂、客舍达八十余间。”汉张留侯祠第十九代传戒大真、方丈(住持)任永贞时所列《太上律脉龙门正宗、龙门传戒谱系》(现存张良庙文管所)中记述:“初来住持者全真道人潘一良,历六、七传。此后,祠庙因战乱多次被焚,庙内道士他逃。明末,庙被毁之一旦。”据留侯庙住持道人许式广于清同治十年(1871)撰《紫柏山志》载:“明末,庙毁于战乱,至康熙年间(1662~1722),祠内仅存大殿一座。”又据嘉庆二十五年(1820)《留侯庙记》记述:“住持道人陈松石,遂将祠庙详情呈报官府,严如煜遵照赵文肃公之意,捐免祠地杂徭,清整界址,修复殿宇。经四年修建,祠庙焕然一新”。道光年间(1821~1850),住持陈永宁、易之棉道士皆柔弱,不能胜任庙事。由西安八仙庵知客堂任永贞自任,接管庙事。自此,庙事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