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民俗风情>>正文

吴堡县生活器用习俗(1)

2012-5-19 16:45:34  来源:三秦游综合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游遍西安,出行必备!《2012陕西年票》加《忒色西安》共计:105元 【点这里淘宝购买

    1949年前,吴堡人民的器用水平基本处于封建社会的落后状态。人们对于生活器具的要求,不讲究精美,而重在经济实用。民间流行的各种器具,大部分属于生活必须品,质量低劣,形制简陋朴实。
    50年代起,人们的器用要求才开始有了明显的变化。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饮食器具在器具构成中居于首位。主要包括:饮餐器具、食粮加工器具、食物储放器具等八九个方面。
    饮餐器具
    炉具有炉灶、炉盘(俗称燎盘子)、铁锨儿、火炷、风箱等。
    炉灶 家庭做饭的炉灶一般土石作方形炉台,石板旋口盖面,炉台纵面开口送柴炭,俗称“平火”。从灶火口到烟洞由柴炭口、炉腔、火口、炉坑(俗称底灶)、烟口(俗称猫巷)、炕洞、“狗窝”、烟洞八个部分构成一个火灶综合体。柴炭入口,高30厘米,宽20厘米。炉腔大小以人口多少、锅的大小而定,一般家庭用直径0.6米至0.8米的生铁锅。近年来一般家庭人口不多,0.8米的大锅基本淘汰。火口是炉腔与炉坑的通道,安放炉盘(生铁铸制)或三棱炉条(4~5根平行搭成),上送风匣鼓出的气,下漏炉灰。炉坑储存炉灰,大小不等。烟口要小,只能卧下猫,故称“猫巷”。炕洞是烟口直通烟囱的三条坑道,一般宽0.3米,深0.3米,长度依炕长短而不一。狗窝的位置在三条炕洞末尾汇合处,紧靠窑腿壁下,外呈凸形,里面是坑窖,与烟洞连接。“狗窝卧下狗”,形象说明狗窝的大小。烟洞要垂直,下宽上窄,送出脑畔,还要高出脑畔1米,俗称“擢烟洞”。
    还有一种叫“抱蛋火”,其他结构一样,只是风匣吹出的气,直走火口,不经炉坑。炉坑与炉盘通道处卡一个石蛋,拉风匣扼止空气下漏,漏灰渣时用火炷顶起。此种炉灶,风力集中,省柴炭。但漏灰不太方便。
    风箱 吴堡人民历史上一直沿用风箱,风直吹到炉坑或火口,风箱以松木板,尤其是经久日晒雨淋的松木板最好,受冷、热、潮后不易变形开缝。
    火炷、通条 铁件,柄把直短,前身弯而长尖形,用于通火,民间比较普遍。通条多用于立火(火口在炉台上面),民间除办婚、丧事多用立火外,平时不用。
    小铁锨 装有木柄。专门用于臿炭上火。
    烹煮器具。以锅为主。此外,还有鏊、笼等。
    锅 煮饭用。铁锅为主。有大、小之别。大锅(直径0.6米以上)一般固定安放在炉腔,小锅有耳锅、驼锅。锅形大体相似,锅口敞大,底小。蒸馍时用烬箅,多至两层。80年代前,一般配有石板旋成的圆形锅盖,也有用高梁杆荐纳制的圆形锅盖。80年代开始,广用铁、铝锅盖。
    笼 即蒸笼。一般木制品多,有三层、五层不等,民间少,机关、团体多,进入80年代,个别户也有用小蒸笼的。
    铜茶壶 由熟铜制成,腹大底小,壶嘴圆稍弯。这种壶容量小,壶底较厚,但导热较快。50年代前,富户一般有铜茶壶,还有氽壶,其为圆形直筒铜制品,长40厘米,口筒圆径6厘米,容量比茶壶更小,用于烧开水。50年代开始,这两种壶逐渐淘汰,由铝壶代替。
    

案刀、案板、杆面杖等灶具与各地相似,其余灶具有一定地方特色。
    饸饹床 旧式饸饹床主要由木料构成。由床身、饸饹臼、木杆铁鼻和压杆组成。床身似凳,饸饹臼挖在床身上。臼底一般是铁制。木杆分杆头、杆身、杆柄三节。杆柄为榫状,可以插入压杆的长方孔里。前腿透出床身。上面装有直形铁鼻,将压杆插入孔内固定。这种饸饹床一般形体较大,且笨重。80年代开始,逐渐改为木制小型轻便饸饹床。也有铁制小巧的饸饹床。但饸饹床并非家户都有,多为转相借用。
    饭勺 习惯常用有木、铁、铜三种。木勺多为柳木制做。50年代前,农户一般使用木勺,富户用铜勺;50年代后,木勺基本淘汰,普遍流行用铁勺;进入70年代,铝勺增多,民间铁铝勺皆用;1 980年铜勺流行,又被人们广泛使用。
    马勺 舀水器具。习惯上多用铜马勺,50年代以来,铜器日益减少,铁马勺普遍流行,以后又被铝制品替代。近几年来,铜马勺又开始流行,为群众所喜爱。
    饭铲 传统饭铲有铁匙、铜匙两种。
    笊篱 传统多为铜笊篱。头柄皆系铜质。进入50年代,铜器减少,铁笊篱广泛流行。70年代以来,铝制笊篱普及,铁笊篱趋于淘汰。80年代,铜制笊篱流行,现在铁、铝、铜三种笊篱皆用。
    吴堡种植马铃薯多,粮菜兼用,煮饭、礤丝蒸丸子、炒马铃薯丝、片等。故境内广泛流行礤具:主要有礤子、刮刀等。
    礤子 是最常见的一种礤具。礤刀用方形铁皮制成,中间隆起,上面有许多翘起的鱼鳞状薄刀,四边装有木框,框两端伸出作手扶。将马铃薯,萝卜等礤成短片丝、条,一种礤片丝,一种礤条丝。
    刮刀 是铁皮制成半圆尖形,中间有一条礤刀,柄把呈圆形。用于刮削马铃薯、萝卜等根茎菜的外皮。
    面盆 历史上民间流行圆瓷盆,平底大口,盆沿向外荷出。
    蒜臼 用于捣蒜,系粗瓷制品。形似笔筒,内无釉,皮较厚。此外,还有石制品,经久耐用。
    抿膙床、膙礤床 有铜、铁两种,形似礤床,但较大,只在锅上用,不在盆上用,而且凸面向锅底,不向上。
    70年代开始,各种铝制品炊具,如铝锅、铝壶、铝勺等逐渐普及,80年代,铜制品炊具增多。铁制炊具易生锈,日趋淘汰。
    日用餐具,主要是瓷碗和竹筷。碗有大小、粗细之别。70年代以前一般使用粗瓷碗,有海老碗、花碗、白碗等。竹筷分白竹筷、红漆竹筷,前者是自家平时用,后者喜庆大事待客用。
    海老碗 是一种大型饭碗。口径20厘米左右,相当于普通饭碗的两倍。境内普遍流行,整壮劳力使用。
    花碗 白底兰花粗瓷碗。
    白碗 属纯白色粗瓷碗。
    细瓷碗 旧时专用待客,现也有自用的。
    另外,还有一种小孩碗,有粗瓷小碗和木碗等。60年代以来,搪瓷碗和塑料碗流行,木碗少见。
    民间使用的茶具,有铜炉壶、茶壶和茶盅。
    铜炉壶 铜制品,口、底形小,腹大呈弧形,腹侧呈弯形小嘴,用于待客泡茶,这种壶在民间富裕户使用者多。
    茶壶 形似铜炉壶瓷制品。
    茶盅 专用喝米酒、米茶。50年代前,普遍流行粗瓷茶具;60年代以来,细瓷茶具逐渐普及。哺乳期儿童用玻璃奶壶。
    粮食加工器具
    70后代以前,民间的粮食基本靠手工工具进行加工。历来多用石碾、石磨,但不是家户必备,特别碾子大而笨重,一般贫困户晃力安装,抬一盘碾子需动用100多人,仅给吃两顿饭需米面近一石左右。故有“千家碾子,万户磨”的俗语。
    碾 境内流行穿心碾。碾滚中心有一个窟窿,用一根坚硬圆木(枣木最佳)作为碾杆,贯穿碾滚中孔,两头露出杆头。碾盘中心装有竖轴(碾管心),碾杆上开两个口,铁制搭钩,由竖轴襻套在碾管心,固定在碾杆上。这种碾子,碾盘是一块整体大石圆盘,圆径一般为2米左右,厚度0.2米左右。其特点是:碾滚粮食轻便,工效较高,一般用人力或畜力推曳。主要用途是:碾谷子、糜子,碾压米面、黄豆钱钱。

[1] [2] [3] 
下一页


编辑:秦人
相关链接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2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