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住宅纯系窑洞。“土石参半,墙壁略为泥抹,百不一墁”。由于土地私有,宅基地难选,不分阳背,只按“风鉴先生”的意思确定方位。现在土地归集体所有,农民多选阳湾山崖处臿地基,阳光充足,空气新鲜。
窑洞有四种类型:
顶门窗土窑。此多为特贫者元力修建,地基就绪后开高3米、宽0.7的长方形土口,1~2米后旋成拱形,陶空3.4米左右。留土炕,挖炕洞和烟洞。自然干燥后,上安0.7米见方的一个窗子,下安一扇门,麻纸糊以后便能居住,冬暖夏凉。但光线太暗,泥糊抹面,很不雅观。
大门窗石窑。纯粹用石头圈成高3.4米左右,宽3米至3.5米的拱形窑洞,多为6~10米深。火炕另盘,形式自取,定有“尺八的锅台二尺的炕”之高低规格。“狗窝、卧下狗、烟洞转开斗,出烟一袖口,风刮如雷吼。”这是烟洞的标准。此种窑洞大门大窗,经久耐用,光线好,吴堡后乡比较多。用料和门面歪好,主要取决于凿面子粗细。解放前富户多一寸三錾,特富者上马头石,盖厦檐,顶“露明柱”。穷者手锤科四正即可,甚至有垒“人”字墙面的。全县以宋家条村的石窑为最。宋家川、南山上、砖窑山有天才石,自然白色花面,不需要錾刻,只要凿四正即可。门窗以平樯为主梁,上面是半圆,下面方形窗子和门。门有单扇和双扇两种形式。
大门窗接口土窑。沿黄河一带,胶土多,质硬而油性大,取石也容易,先铲开崖面,留下土楦。接1.7米左右深的石窑口,大小和纯石窑一样。隆冬时节,倒楦,跟上窑口的方向、高低、宽窄打窑洞,留土炕。深浅随便,以土质好坏、人口多少而自定。深窑为掌炕、浅窑为厢炕。三条炕洞,直通烟囱,连接灶堂。面石好坏,差别也很大,土窑洞一般要上箍,防止土质干裂下塌。麦秸泥抹数次,后用麦壳子软泥抹一次,干后便能居住。现在内部多石灰或白垩土粉刷。此种窑洞,土石参半,耐风雨侵蚀,冬暖夏凉,二八月温和,胜过纯石窑,多为农家喜爱。但要有胶土山,黄土山切不可打窑洞。门窗形式和结构同前。
大门窗泥结窑。吴堡三道塬,取石不易,黄土又不能打洞,过去只能用麦秸土参水作坯,晒干后圈窑。这种窑洞,纯土结构,最怕秋雨绵绵。现在新修,多为砖石结构。
吴堡富户讲究“四合院”,或者三孔一院,或者五孔一院。有的另做厢窑、倒座窑或马棚。择向建大门,俗称“楼门”。旧社会,大门按身世决定式样和装饰。
解放后农民修建窑洞,水平普遍提高,很少有顶门窗土窑。1965年、1981年是两个修建高潮。1965年多为假厦檐,1981年多为戴砖瓦帽子。农村向着“三眼窑洞石面面,砖砌围墙一圈圈,花果林木一片片,油漆炕围花边边”发展。
夏天住宿与厨房分室,冬天做饭住宿同室,一取两得。锅灶都备风匣,生火用麦秸和羊子吃罢的剩秸,烧水煮饭主要靠煤炭。解放前穷人买不起煤炭,靠崖畔、石畔砍柴取暖做饭。炭由山西碛口、孟门买。沿河村庄摆渡过黄河,经营煤炭,农民多在冬闲时驴驮、肩挑、背背,河畔上的贫穷户也在冬闲时贩炭,送到集镇,后乡人卖掉粮食买炭。现在交通方便,手扶拖拉机村村有,农民从此不要为担背煤炭而发愁。
家里摆设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好,农村有大立柜、组合柜、橱柜、写字台、沙发的农户日渐增多。
编辑: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