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祭俗仪,根深蒂固,虽有封建迷信色彩,尚难一时尽改。
(一)丧葬
丧葬礼仪,至今仍有以下程序:
入殓 即以棺盛尸,盖棺待葬。本县人死,须用棺木盛殓。棺板只能用水桐、松柏为料,而以松柏最好。入殓时,先须为死者理发刮脸,净身洗脚(贫者用水,富者用酒,仅形式而已)。其次穿戴寿衣。过去长袍短褂,现在制服大衣,长寿预先准备,卒死临时赶制,最后人棺加盖。其间死者至亲骨肉及生前友好多侍立于旁作诀,又称视含。
报葬 入殓之后,将白纸剪裁成条,束之长杆立于门前(城镇多贴讣告),然后分送亲族白布(叫孝布),子孙身穿孝服,腰缠麻辫、手执纸穗柳杖(俗称丧棒)奔往外姻尊亲处报告噩耗,统称报丧。沿途逢人叩头,俗称免罪(即生者为死者赎罪)。
夜送 3日入夜,死者亲属须至大门以外(城镇多至庙堂)焚纸哭祭,意祈亡灵早升西天,称为夜送或送三。
出殡 是丧礼高潮,须择黄道吉日举行,过去有力者常提前设灵,延请僧、道作超度佛事。先至祖茔招亡(城镇到城隍庙),叫做“迎魂”;午间僧道出街,谓之“扬幡”;晚上举灯笼火把到村外(或庙堂附近)诵读祖宗名讳,称为“召请”。家中设六盘酒菜请亲朋宴饮,叫“鹿鸣菜”;继备大馍素菜,请吊唁之家分棚会食,称“吃斋”、“放饭”。一般时经3昼6夜。所费动以千计。贫家则无此力,大多停尸3日。吊唁1天,出殡安葬。
近年亦有火葬及臂戴黑纱开会追悼者,但尚未普及。前来参加悼念者须送花圈挽帐和守灵送葬,却古今一样。
复三 出殡3日之后,全家赴新坟哭奠,俗称复三。其实孝服“必足三年而始释”,才应是其真正含义。
此外,本县还有冥魂合葬的流俗,即对无配偶的死者,家族必须招冥魂合葬。富有之家或买女尸、或制银人入墓匹配,就是一般贫民也要掐面人或刻木人陪葬,以避独墓孤魂之忌(迷信说法:孤魂易作怪),实则为了却生者替死者成婚之心愿。
(二)祭祀
这是一种带有浓厚迷信色彩的活动,分祭神、祭祖两类。
祭神 旧时每逢特定节日或按事先口愿,都必须置备香、纸、黄表、猪羊牲及时物供品,至神庙佛殿参拜圣像或牌位,俗称“敬神”或“还口愿”。祭神旨在祈求神灵赐福保佑,有庙会公祭、以村联祭和个人家祭等形式。庙会公祭由会首组织,分坛摊派经费;联祭请长者主持,全村公摊费用;家祭一切由个人操办;祭神大都礼仪隆重肃穆,态度至虔至诚、年复一年不敢延误。建国后,大型活动已渐禁绝,然领牲、许愿、挂匾、上供者城乡仍有出现,且为数不少。
祭祖 这是县民缅怀死者,光扬遗德的传统形式,有常祭、大祭之分。寻常逢年过节或遇祖考忌日(即去世的日子)、诞辰,家家取酒肉、熟食少许(代三牲、供献),带纸钱、冥币、锡箔元宝、纸糊衣物等,或于家祠,或至坟前焚烧祭奠,叫做常祭(俗称“上坟烧纸”或“敬老家亲”)。若遇半年或死者周年百岁,不少人家糊制纸人、纸马、亭台楼阁,备佳肴酒席,设灵招迎亡魂并邀亲朋至家悼念,谓之大祭(俗称“过周年”或“烧簇院”)。此风至今仍在乡间广为流传,不过随着社会精神文明的进步,其迷信落后的仪式必将渐除。
编辑: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