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民俗风情>>正文

佳县人生礼仪(2)

2012-5-19 10:25:47  来源:三秦游综合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游遍西安,出行必备!《2012陕西年票》加《忒色西安》共计:105元 【点这里淘宝购买

    四、丧葬
    佳县历来实行土葬,夫妻合葬。葬礼仪式隆重,礼数繁杂。
    老年男子临终前剃头(女子梳妆),孝子给盥洗,趁老人未断气,筋骨松软,穿寿衣。一断气,所有子女嚎啕大哭,谓之送终。并把老人铺盖卷放在墙头,在自家大门墙上用锥子钉上一叠数量与死者年龄相同的白纸(俗称“岁数纸”)和一束白线,作为报丧之举。入殓时,孝子都要在场,举哀大哭。入殓后,灵柩移入灵堂,点“长明灯”,孝子每日上香、烧纸、献饭。
    出殡前一日,丧礼达到高潮,请先生开祭,宴亲朋,邀道士、和尚,吹打送忏,做道场念经。中午“转经”(由鼓乐班子开道,长孙持“引魂幡”前行,长子手捧“亡灵牌”,带众多孝子贤孙绕村三周),晚上“摆路灯”、放焰火。深夜事毕人静,孝子动灵,意在告诉死者准备起程,不能再留人间。一般出殡在日出前,焚烧死者装枕头的秕谷和岁数纸,然后绑丧起灵,乐队带路,由长子或长孙,肩扛引魂幡前行,边走边散买路钱。行至第一个三岔路口,选一宽阔平地,将灵柩停下,举行路祭,俗称“辞灵”,以示子孙对死者眷恋之情。灵柩经过时,家家避邪,在大门外打火。到墓地,先打醋坛呛葬,后移棺下葬。由阴阳先生、孝子把棺摆正,安下镇物——青石1块,五寸桃木撅5个,青瓦1片(上书死者姓名及生日时辰),五谷仓1个,5色石1包,祭食盒1个(内盛满米饭),竹弓1张,草箭3支,桃仁21个。最后清扫墓内留下的手迹足印,封墓填土,将引魂幡插上坟头,土工、孝子祭奠一番返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移风易俗,丧事简办,革除了不少陈规陋习。20世纪60年代,一般不举行丧礼,只在出殡前一日,子女、亲朋在柩前点香烧纸,寄托哀思。“文化大革命”期间,不请阴阳,不择日子,实行公墓埋葬,不办丧事,不穿孝服,只在左臂上戴一条黑纱,制少量献品以表孝心。有的只开追悼会。80年代后,又大操大办丧事,请阴阳,看坟地,修石砖葬;请和尚、道士做法事,宴请亲朋,竞相攀比。
    五、分家 顶门 收养
    (一)分家 旧时,儿子长大自立时,父母分给部分财产让其另立门户,称“另家”。父母将自己全部家产分给几个儿子叫“分家”。境内分家一般只给儿子,不给女儿。少数富裕户给女儿也分,但不与儿子们等同分配,谓之“儿一份,女一角”。分家时,要立文约(分单),所分者各持一份为据。
    (二)顶门 旧时,受封建礼教“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影响,无儿子的家庭一般要过继或抱养儿子来传宗接代。顶门是将兄长或弟弟的儿子来充当自己的儿子。顶门时把族中长辈请到一起,立契为约,族中人及女儿们都不能争其家产。
    (三)收养 有的家庭,弟兄几个都人丁单薄,无人顶门,于是就抱养外姓的小孩做儿子,称“抚义”。旧时,抚义小孩也要先通知家族人、亲戚。养子有继承父母遗产的权利,也有赡养父母的义务。
    六、拜拜识 打平伙
    (一)拜拜识 旧时义气相投、性格相仿的人结成异姓兄弟。有的还举行结拜仪式,俗称“拈香”。结拜时,每人点燃一炷香,依次插于香炉,按年龄排成一行,向香炉方向跪拜、宣誓,誓词有“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有难同当,有福同享”等。仪式完毕,大家高高兴兴海吃一顿。此后,互相都称“拜识”。并在大事中互相帮助。
    (二)打平伙 多出现在过去乡下农闲时的公众场合,人们偶尔聚在一起,大家各自掏钱,合吃一顿,以图红火热闹。20世纪60年代经济困难时期,人们趁记工分、开分红会之机,聚在一起吃一顿揪面片或肉丁焖饭,也有时派人到集镇上买一些干炉(烤制的一种面饼,中空外圆,分甜、咸两种)、果馅、糖馍馍分吃,花费平均负担。这种古朴淳厚的乡俗直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仍在农村流行。

上一页
[1] [2] 


编辑:秦人
相关链接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2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