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概况介绍>>正文

神木县劳动(3)

2012-5-19 10:16:06  来源:三秦游综合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游遍西安,出行必备!《2012陕西年票》加《忒色西安》共计:105元 【点这里淘宝购买

第三节 就业安置
    一、复退军人安置
    解放战争结束后,部队进行大规模转业、复员。从1949年起,县民政局(科)始设专人处理复转军人的接收安置工作。据统计,1949年至1959年10年中,共接收安置复、转军人360名。60年代以来,根据《国务院关于处理义务兵退伍的暂行规定》,本着“从哪里来回到哪里去”的原则,进行处理。
    1959年以后,普通初、高中毕业生逐年增多,国家不再承担统一分配。60年代开始,城乡知识青年的安置,逐渐成为劳动就业中最严重的社会问题。1968年,本县设立知识青年安置办公室,1980年改设劳动服务公司,专门负责知识青年的就业安排。截至1986年底,全县还有600名城镇初、高中毕业的待业青年尚未安置。安置的形式有:
    (一)返乡劳动
    对于农村户口的知识青年,从1960年起实行返乡参加农业生产的办法予以安置。这部分约占全县初、高中毕业生总数80%以上。经过长期的实践锻炼,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已成为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新式农民,对改变农村文化、教育、生产管理及耕作技术等方面落后状况,起了较大作用。目前全县农村中专业户、重点户和科技户,几乎全是返乡知识青年。其中有的还成为农民企业家,受到省、地、县各级政府的表彰和奖励。
    (二)插队落户
    1968年冬,本县城镇初、高中毕业学生,绝大部分在“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毛泽东语)的感召下,开始分批到农村进行劳动锻炼(时称“上山下乡”)。据原县知识青年安置办公室有关资料,第一批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在农村安家落户,自立门户或与孤寡贫下中农合住。1970年以后改设知青点(组)集体食宿,共同劳动。下乡第一年,每人发给插队补助费180元。之后由国家拨款、社、队支援劳力和部分建材,为知识青年整修或新建住房,生产队派专人帮助他们料理生活和生产。至1978年止,全县共动员2039名城镇知青到18个公社178个点(组)进行锻炼,并给289名有特殊困难者发了免下证书。
    1978年10月,国务院规定县以下城镇知识青年不再列入上山下乡范围后,本县立即为原下乡插队知青进行统筹安置。通过参军、招生及全民企业、集体单位招工、转干等渠道,到1980年底,全部插队知青安置完毕,免下知青也于1981年底全部就业。其间,共支出安置经费62.8万元。
    城镇知识青年下乡的政策,对结束“文化大革命”中学生造反,稳定当时混乱局面,无疑起到一定作用。但是、由于当时极左路线的干扰,缺乏正确、细致的思想引导,加之农村生产条件艰苦等故,大部分知青的满腔热情很快冷却下来,由“扎根农村”变为“下乡渡金”乃至“誓小出城”。这不仅对当时城乡知识青年造成消极影响,而且为国家背上“统包统分”的包袱,给以后知青就业安排及大专院校毕业分配留下后遗症。
    (三)“三结合”

    1979年以后,本县每年约有350名城镇初、高中毕业生进入社会待业。对此,县政府遵照中共中央(1980)64号文件关于“在国家统一规划和指导下,实行劳动部门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的方针,由县劳动服务公司及其下属机构劳动管理站组织提倡,各单位积极配合,发挥优势,广开门路,采取多渠道就业安置。截至1986年底,共安排城镇待业知青2154人,开支劳动就业经费12.83万元,其中扶持待业青年经费新办集体企业周转资金8.98万元,培训待业青年经费2.91万元。主要形式有:
    统一规划安排 1980年以后,县劳动服务公司在作好待业青年普查登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国家下达的有限劳动指标和参军、报考技工学校等机会,优先安置城镇知识青年,特别是非职工子女就业。据统计,至1986年底,全县通过招工、招干、参军、升学等途径统一规划安排了993名待业青年。
    兴办集体企业 1980年至1984年底,在县劳动服务公司自办集体企业的带动和具体指导下,全县实行以系统或部、局、单位包干完成安置任务的办法,先后自愿组织兴办起集体企业52个,安排知识青年550人,占从业人数的40%。其中白手起家的神木县内销地毯加工厂(轻工局)和红光待业青年商店(县委机关)等企业,分别成为省、地两级表彰的先进集体。
    鼓励自谋职业 县劳动就业领导小组一再要求:“全社会都应关心、支持就业工作,特别是财政、税务、城建、工商行政、商业、粮食、物资、银行、公安、劳动部门,都要为安置就业放宽政策”,尤其要为自谋职业的城镇知识青年“开放绿灯”。县劳动服务公司各级组织待业青年技术培训班,为自谋职业者提供技术援助。至1986年底,共举办电器维修,缝纫、刺绣、财会、管理等专业技术培训班24期,受培训青年1642人,其中82人随即从事个体工商业。
    此外,城关劳动管理站也大力抓紧社会临时性用工的组织工作,千余人从事临时性就业。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编辑:秦人
相关链接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2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