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民俗风情>>正文

绥德县生活习俗(3)

2012-5-18 14:42:55  来源:三秦游综合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游遍西安,出行必备!《2012陕西年票》加《忒色西安》共计:105元 【点这里淘宝购买

    建国后,绥民的服饰变化很快。布料,五十年代士布、卡机、华达呢逐渐代替了土布,以条绒、平绒最为时髦,而土布只用作棉、夹衣里子,不久也被淘汰。六十年代末涤卡、凡立丁、涤确凉兴时。七十年代涤纶、呢纶、中长纤维上市。八十年代初毛料、呢绒走俏,近年来,一些轻柔淡雅美观的棉布和化纤织品为不少年轻人喜爱。式样,随时而变,凡西安等大城市出现的时装,很快就在绥德城镇上市,如:五十年代的列宁装、宽腿裤;六十年代的 四明兜上衣、窄腿裤;七十年代的中山装、军装;八十年代的牛仔裤、羽绒衣、运动服及各式毛呢衣,尤其是女服中的蝙蝠式、连带式及旗袍腰裙等。不过时装主要在年轻人中流行,老年人还基本是七十年代服装。
    线衣、绒衣、毛衣从六十年代开始流行,八十年代毛衣更盛行,县城不少年轻人冬季不穿棉衣,而是内毛衣、外呢大衣。
    鞋以布鞋为主。六十年代中期出现了塑料底布鞋和塑料凉鞋,很快普及。皮鞋八十年代逐渐增多,主要在城镇中、青年中流行,女青年以高跟为时髦。穿运动鞋的主要是青少年。雨天多穿雨鞋或胶鞋。
    袜子在五十和六十年代主要是线袜,七十年代后基本为腈纶丝袜,夏季年轻妇女穿旗袍高跟鞋时多配着长筒丝袜。
    五十年代开始,男人中的中青年留分头,多数不戴帽,少数戴圆顶帽;老年人少数留背头,多数还是剃头蓄短发,戴布料瓜壳衬帽或白卫生帽;儿童留小平头,冬季戴有耳棉帽,近年来多戴绒线帽。八十年代中期,年轻妇女开始烫宸,不少城镇男青年留起了长发,年轻妇女也开始用美容膏美容。手镯、戒指、耳环建国后逐渐淘汰,八十年代中期又逐渐盛行起来。至于手表,目前在中青年中已基本普及,多数老年人也配戴,手表中的电子表逐渐增多。八十年代末,不少城镇青年穿上了西装革履。
    三 居住
    绥民住宅以窑洞为主,房屋很少。窑洞有石窑、砖窑和土窑三种类型。石窑的面石如用錾子凿成细纹叫“出面”石窑,只用手锤子敲四正的叫“锤子活”石窑。石窑和砖窑的大小一般为窑口宽1丈、高1.1丈,窑深2.5丈。窑内壁有用麦秸泥抹面的,有用白灰抹面的。土窑在胶土(粘性土)山上挖成,有的接石口有的不接石口。接石口土窑即在土窑口接3尺至5尺的石头口。土窑比石窑稍小,土质以坚韧为好,窑内顶部多用湿柳椽上箍。土窑的特点是冬暖、夏凉、春秋温和,造价很低。石窑、砖窑城镇较多,土窑主要在农村。
    建国前,穷人的住宅基本是土窑,不少家户还需赁窑居住。富户的住宅多为石、砖窑及瓦房,住宅形状以四方院居多。四方院建筑,正面3孔或5孔石窑或砖窑,叫正窑;两侧各3孔厢窑或3间厢房;大门居中,门内有影壁墙(屏风墙),门两侧或砌墙或倒坐窑房。正窑居中者为中窑,中窑的门在中间。正窑为3孔时,中窑则与或左或右的另1孔窑以过洞相通,即为一进一开,叫做“前后窑”,中窑为前窑,后窑只安窗不安门;正窑为5孔时,中窑则与左右两孔 窑相通,即为一进二开。绥民睡烧火土炕,很少用床,中窑的炕在窑掌叫“掌炕”;后窑的炕靠窗,叫“窗前炕”。单个窑的门偏开,炕在门侧靠窗处,叫“门前炕”。门由两片(叫两扇)组成,窗多为小方格,也有其他图形的。
    住宅中的土炕与灶相连,炕内有通烟火的炕洞。天冷时,住宿与做饭在一起;天热时,有空窑房者在空窑房做饭,无空窑房者在院内砌炉灶(叫春锅)做饭。炕上铺高粱秆皮编的席子,席上铺毛毡,穷人铺山羊毛毡(叫沙毡),富户铺绵羊毛毡(叫绵毡)或山羊绒毡(叫绒毡),另有绒毯。穷人铺褥子的很少,被子一般是染成红色的土布被面,内装棉花;富户的被褥则有印花土布或绸缎,内装棉花或驼毛。穷户窑内摆上几只平箱已算不错;中等户人家多摆一对红油漆顶箱(方形,中上方开小门,也叫门箱),中间放置夹柜(形同条桌,下部开门,上部有两抽屉);富家顶箱上有描金箱,另有大立柜、水柜(高低与桌差不多,柜平面的两端向内卷回),柜上多摆穿衣镜、插花瓶、自鸣钟等,炕上放炕桌,炕壁油漆2尺左右高的炕围。
    建国后,绥民的住居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变化更大。
    其一,有了住宅楼。建国前,绥德楼房很少,供居住的基本没有。建国后,城镇的楼房逐渐增多,除了机关、学校、商店、饭店等占用外,一些单位修建了家属住宅楼,一些居民购买了住宅楼套间,也有少数居民修建了小型的两层住宅楼。
    其二,城镇砖窑增多,农村石窑增多。城镇不少机关单位与房产公司多靠山修建一层层的砖窑(也有石窑)供家属与居民居住,有的在砖或石窑上又起一层“砖薄壳”,个人则多在原住宅院内修建“砖薄壳”。农村建窑更多,主要是石窑,也有少数“砖薄壳”。
    其三,旧窑多为门前炕,为其明亮;新窑多为掌炕,不少家户改旧窑门前炕为掌炕,为便于摆设立柜、沙发等家具,也有的窑内不用炕,睡床。
    其四,窑内的装饰变化很大。五十到六十年代,多数家户摆起了红漆顶箱,炕上铺上了线单子或棉花毯。七十年代后期,大立柜、五斗橱、高低柜、写字台、收音机、自鸣钟兴时。八十年代初,收录机、电视机、沙发和沙发床、洗衣机逐渐增多,不久,组合家具开始进入家户。炕或床上都铺上了腈纶毯或毛毯。个别住楼房的家户,屋顶安装了天花板和吊灯,墙壁贴了瓷砖,地面铺了地瓷砖,安装了自备暖气,睡的席梦思,用的电冰箱。另外,不少家户在院内和花盆内栽了各种鲜花,鱼缸内养起了金鱼。农村家户的装饰不及城镇的新颖、雅致,不过一些专业户的装饰已赶上了城镇水平。
    建国后,由于人民生活不断提高,人们对住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加之人口增长过快,至今城镇住宅的数量和质量还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
    四 行旅
    绥德县为典型的峁梁状黄土丘陵沟壑区,故沟壑纵横,道路崎岖,交通不便。
    建国前,绥民出门主要是步行,只有官宦富户人家骑马坐轿或坐“驾窝子”(由前后两头骡子驾着一个窝棚),普通人家的妇幼老残则骑驴。1935年,虽然修建了绥德至宋家川公路,但车辆很少,而且主要供军事运输,绥民仍无缘乘车。
    建国后,逐年增修公路,购置车辆,交通事业得到迅速发展。七十年代,县城已成为陕北的公路交通枢纽,跨越几省的东西干线307国道和南北干线210国道在县城交叉,境内公路已将县城与各乡镇以及556个村庄连通,大多数村庄都修建了平车路。七十年代,已基本上变成以车代步,出远门,乘坐轿车或卡车;三五十里路程,或乘公共汽车,或骑自行车,老年人多坐驴拉架子车。到了八十年代,自行车已成了普通交通工具,一些县乡单位和省地驻绥单位购置了摩托车、小车和大轿车,个人购买摩托车和大轿车的也逐渐增多,县境内每日发放和过往的客车近百辆,为绥民的行旅提供了方便。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编辑:秦人
相关链接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2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