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随着农村经济政策的逐步落实,农民生活渐趋得到改善,人均年收入增至38.20元,人均粮食164公斤。1980年始,农村社队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的温饱问题逐步解决。据县委工作报告,1980~1983年,全县农民新修窑房3.20万孔(间),平均每百户农民新修窑房90孔(间);全县每百户农民购买手扶拖拉机0.40辆、自行车19.70辆、缝纫机20.50架、手表28.60块、收音机14.40部、电视机0.60部;全县40%的农户存半年余粮,30%的农户存一年以上余粮,缺粮户占10%左右。
1983年12月,中国农业银行总行驻涧峪岔公社蹲点干部沈为备选择本县上、中、下3个公社49户农民对1983年度家庭收支情况进行典型调查,撰写《陕西省子长县49户农民家庭收支情况典型调查分析报告》指出:①本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约低于全国人均水平的一半。以49户农民人均纯收入推算全县人均纯收入为152元,远远低于当时全国人均纯收入300元水平;②本县以自给性的粮食生产为主,多种经营门路极少,商品率甚低。在调查户的人均收入中,农业收入占53.20%,牧业收入占11.30%,林业收入占5.20%,其他收入占30.30%。
据1985年县政府对全县农民经济收入调查统计:调查农户36623户、158452人,其中年人均纯收入150元以下者有26258户、114688人,分别占调查农户与人口的71.70%和72.38%;五保户和社会救济户2473户、8437人,分别占调查农户与人口的6.75%和5.32%;人均纯收入150~200元的农户7892户、35327人,分别占调查农户与人口的21.54%和22.30%。全县粮食总产4748万公斤,农业人口人均口粮299.65公斤,农业人口人均纯收入133.13元(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绝大多数农户处于温饱线以下,为全国34个重点贫困县之一。
1986年以来,县政府将发展资金和扶贫贴息贷款集中用于投资小、见效快、扶贫面大的烟、果、羊、薯等方面。据调查,到1990年底,全县26300户在册贫困户,已解决温饱24390户,占在册贫困户总数的92.74%。全县收入200元以下的农户2075户,占全县总农户的5.67%;20~600元的农户有38595户,占全县总农户的93%;600~1000元以上的农户207户,占全县总农户的0.50%。1990年底全县粮食总产6750万公斤,人均占有粮食375公斤,人均纯收入297.30元大部分农民温饱问题得到解决。
农民的膳食水平随生产水平的改变而改变。民国时期,每日能得饱餐,即已意足,品种色味,不尚计较。平素食粮为糜谷、豆类,或稀食或干食价值皆求便宜。节时与待客以面条蛋汤为佳肴。贫民大多半年糠菜半年粮,也有靠借贷或行乞弥足短缺。灾民有时以树叶、野菜充饥稀粥拌酸菜,汤水饱腹。建国后,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膳食日趋精细,山区以玉米、小米为主粮,辅以小麦、荞麦、豆类、洋芋,川道地区米面掺半,蔬菜类多量足。每日一干一稀或一干二稀,节日或待客多以面粉作食。逢有灾荒国家以救济粮接济。1959~1983年全县共吃返销粮3750万公斤,年均150多万公斤,最高的1975年达450万公斤。农村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后,生产发展迅速,农民户均存粮千斤以上,倘遇灾荒,尚能赖积粮维持生计。
农民衣着古今有别。清末民初农民衣着以家织土布为主,只求蔽体御寒,不重式样色彩,往往缝缝补补几代穿用。建国初,机织棉布渐被农民穿用,颜色偏重蓝、黑。60年化,化纤布、灯芯绒、毛线衣渐趋普及,农民有余力考虑布料质地、色彩。70年代,家织土布罕见,农民衣着随季节更替而替换。八十年代以来,农民的衣料由棉布发展到涤棉、尼纶、涤纶等制品,质地日趋精良,倾向中、高档。
农民居室新旧不同。建国前,农民多掘土窑居住,修建砖、石窑者为数甚少。三世、四世同室而居者居多,偶有建砖窑、石窑者,往往竭尽劳苦,数载拮据。建国后,农民住房条件大为改观,砖窑逐渐取代土、石窑洞,并向宽敞、高层发展。到1990年,全县农村人均住房面积达18平方米
清末至民国初,妇女大多缠足,绝少出门。男子虽多健步,但除耕作或赶集、访友外,极少远游。家养驴、骡,时为代步。嫁娶事宜,抬花轿、骑牲口者随俗应变。陕甘宁边区时期,境内大道开通,男女出行,多以驴、骡代步。建国后,近距离以架子车、自行车代步,远行乘车,步行甚少。
农家器用古今悬殊。建国前,农家器用以柳编、陶瓷、泥制品为主,簸箕、笸箩、筐、筛、瓷碗、瓮等为家庭常用,室内陈设讲求实用,有木箱、条桌、长凳等。炕铺苇席,宽绰人家铺有毛毡、棉褥一般人家卧席而寝。建国后,日用器皿品类繁多,搪瓷、合金制品及电器渐为农民使用,家庭摆设以组合家具、茶几、沙发替代箱、凳,电视机、录音机、洗衣机等中、高档用具渐趋进入农家。据1984年调查1983年,商业部门售出缝纫机1173架,售出自行车2115辆,售出手表2397只,收音机1200台,食糖68吨,棉布69.10万米,粮食626.50万公斤,食油85950公斤。
农民娱乐古今较为贫乏。清末民国时期,以迎神、赶会、看戏为唯一娱乐机会民多以劳动之余闲谝为娱。建国后,广播、电影、电视先后进入乡村,大多村镇建有文化站、娱乐室,逢年过节举办文艺活动,农民的精神生活渐趋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