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提倡移风易俗,旧的封建礼仪及风俗习惯逐步改变,新的道德观念,社会风尚逐渐形成,新人新事新风尚日益增多。
50年代初,全县兴起团结互助,助人为乐、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风教育,社会风气空前良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平等友爱。表现在军民之间,鱼水情深。从1953年始,县武装部,县中队的人民解放军官兵曾担任学校校外辅导员,定期为学生讲革命故事,进行传统教育。学校及人民团体每年春节开展拥军优属活动,使革命战争时期的军民关系得以发扬光大。1963年以后,全县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开展“向雷锋同志学习”活动。尤其是在各中小学、共青团员中间,学雷锋,见行动,助人为乐者层出不穷。1964年,榆林地区遭灾,吴旗人民向灾区捐款累计6000元,干洋芋片、干菜共5000公斤,曾受到省上的表彰。
旧社会,鳏寡老人无依无靠,晚年生活凄凉不堪,解放后,全县对210名孤寡老人进行了登记,实行了“五保”。
1971年国家大力提倡晚婚、晚育和计划生育,全县有58对夫妇领取了独生子女证。近亲结婚随着人们科学水平的提高在逐年减少。
1981年以来,全县开展“文明礼貌月活动”和“五讲(讲文明、讲礼貌、讲道德、讲秩序、讲团结)四美(语言美、环境美、行为美、心灵美)三热爱(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活动,使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据统计,社会各界向少年儿童捐赠图书、玩具近万册(件),在开展集资办学活动中,共集资175.9万元,全县出现文明单位30个,文明村76个,五好家庭400余户。
1985年,本县周长地区受灾(洪水),全县军民1162人向灾区共捐现金142元,棉衣23件,鞋袜5822双,布料3285.5尺,另外还有帽子、毛毯、头巾等物。
在节日礼仪方面,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旧时逢节敬神、祭祖.现在大部分被取缔。旧时礼节中的“作揖”、“磕头”,在许多地方,变成鞠躬礼,婚丧事中的繁琐仪式逐步改变。
旧时的“站年汉”(男到女家)往往被人瞧不起。建国后,男到女家则不被人们歧视。从1958到1989年全县男到女家落户的共有300余例。
城镇对死者多用开追悼会的形式悼念,取缔了旧式丧仪。1986年本县洛源乡王庄、沟岔村成立了“红白事理事会”,主持民间婚丧礼仪,删繁就简,厉行节约,革除旧俗,深受群众欢迎。
编辑: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