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儒、释、道称为“三教”,此三教出现合一趋势,流行全国。明、清时期三教合一基本完成。在吴旗三教独立的情况较为少见。
三教合一在吴旗流行较广,明、清时期,几乎所有的人都参加宗教活动,寺庙到处可见。由于当时人民文化水平和生产能力低下,大多数人求经拜佛只是想得到神灵的保佑,消灾灭祸,合家平安,只不过是“见庙烧香”罢了,对各种教义、经典知之甚少。
解放后,许多庙宇被拆毁,有的改做学校、仓库等。“文化大革命”动乱中,吴旗境内所有的庙宇、勒石全被当做“四旧”捣毁,但现有村名,地名中以“寺”“庙”“观”命名的不下几十处,如石窟寺(土塔寺),华严寺,金陵寺、土佛寺、广福寺、波罗寺、凤凰寺、礼拜寺,玄女寺、金佛坪、庙沟、庙台、双庙、道庙、长官庙、观畔等。最多见的是“龙王庙”,表现了人们对自然中的干旱、洪涝的恐惧心理,体现了人们靠天吃饭的生产状况。吴旗的庙宇多属明、清建筑。
华严寺:位于吴旗西25华里的二道川北山坡,始建年不详,曾两次重修,最后一次于光绪(1875~1908)年间。寺院和尚共历七代,僧祖名福院。寺中供佛、道、儒各教泥塑13尊,各神像分殿供奉。其中有道教的玉皇大帝、王母娘娘,侧有诸天神侍立。还有土地神、山神、眼神、马王爷,药王爷(孙思邈)等;有佛教中的佛陀、观世音;有儒门模范关老爷(三国关云长,儒称忠义神,佛称关帝或关公,道称关圣帝君),也有古代传说中的雷公、龙王等。寺院前方有一土筑戏台(现存)。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佛诞日为庙会。
宁塞营东山寺:建于清嘉庆十年(1805)六月十二日,主持僧广深。一寺分殿供有玉皇、王母、社神(土地神)、火神(炎帝或祝融,说法不一)、财神、观音、龙王、老爷(关云长),山神、药王、眼神、祖师(老子)等。寺院中又有七间三亭的城隍庙,供阎君,侧立牛头、马面、师爷、判官诸鬼。
在吴旗发现最早的寺庙是吴旗镇东南30华里处的“石窟寺”,后更名为“土塔寺”。始建于北魏时期(有碑文),经多次重修,最后一次于明万历年间,石雕佛像、壁画相间,独供佛教中神,但碑文之中又有儒教的“孝道”、“仁义”等义。
吴旗古来没有专门的贸易集市和集会,所有的集会都是庙会(也叫“香会”),庙会多在农历正月十五、二十三、三月初三、四月初八、五月初一、七月初一、十五、十月初一、十五,其它月份也有。庙会除焚香祈祷外,主要是进行物资、文化交流、逢亲访友、游山访胜。解放后渐被物资交流大会所取代。
据1945年8月统计,全县共有佛教徒20人,天主教徒9人,和尚7人,阴阳32人,巫神14人,法师22人。除巫神、阴阳外,其他均无活动。
编辑: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