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社会,婚姻讲门当户对,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互不见面,如同“口袋卖猫”。解放后,破除包办、买卖婚姻,实行婚姻自由。男女婚姻大体要经过订婚、行礼、登记、迎娶、回门等几个过程。
订婚 一般经介绍人传说,双方互相盘问,了解男、女各人的年龄、生辰、人品、相貌、文化、职业和家庭门风等。如认为基本合适,再由男方主事人和媒人正式到女方提亲,男女本人互相见面,女方家长到男家“看家”。如男女本人和双方父母都同意,由男方择日,男方家长、媒人带烟、酒等礼品和订亲衣服到女家,女方通知本族家门有关人员参加,商议订婚事宜,言明彩礼数目。如话啦好,先由媒人给女方父母和户族来者斟酒,再由双方父亲给媒人斟酒。男女本人在场时,要给双方父辈和媒人斟酒,双方家长要给媳妇和女婿互相赠钱。这一仪式叫做喝订亲酒,至此,婚事即定。
行礼 也叫“议话”或“商量话”。由男方家长、媒人带一只羊、烟酒、衣服、彩礼等到女家。女方请女子的外家和家门中主要人员参加。女子向男方讲明所要嫁妆、家具,男方向女方提出迎娶(俗称“要人”)的时间。如女方同意,双方即按议定时间分头准备。
登记 由男女本人各持本村委会介绍信,由媒人或女家家长协同,到女方所在乡政府办理结婚登记手续,领取结婚证书。
迎娶 过去一般备一头公驴或公马,头上挽上红布条和红花,俗称“迎马”。近年来,一些交通便利的川道和城镇,有的用拖拉机和汽车娶人。娶人的由娶人婆姨(新郎的嫂子或婶娘)、拉马的(新郎的弟弟或侄子)、代事的、驮箱的、鼓乐等5人或7人组成。路近者当日返回,称搭当。路远者,第二天返回,称过夜或隔宿。临行时,新郎要将“迎马”骑一下,称“压马”。娶人的到女方家饭酒款待后,男方代事人要向女方家门、亲戚请“送人的”、“拢马的”。送人的人数最少要是娶人的二倍以上,并必须是双数。然后,女方将给女子赔嫁的所有东西向男方代事的当面交清,称“收箱”。“收箱”后,双方还要给箱内放钱,称“撒箱”。女方先撒,男方后撒,女方撒一,男方得撒二。钱数多少,由双方事先议定,一般不会当场难为亲戚。撒箱后,即举行上马仪式。先由迎、送人女人给新娘穿衣服,从头到脚、里里外外焕然一新,并蒙上盖头。同时,鼓乐吹奏,三吹三打。后由女方一“拢马的”将新娘从炕上抱在“迎马”上,迎、送人女人随即也骑上牲口,按照鼓乐手最前、迎人的在后、新娘在中、送人的最后的顺序,排列起程。行至中途,迎、送人女人要互相交换位置,称“让路”。路过沟壑要鸣号,过村庄要吹奏,村人要在路边摆设水、酒款待,称“接路”。
在迎新人马临近男家时,鼓乐手鸣号,以通知家人新人娶回,做好准备。洞房俗称“帐房窑”,要布置一新,订好帐,点着灯,除新郎外,其他人一律不许入内。院子中央放一张高桌,设香堂,放“宝斗”(“宝斗”内盛满米或麦麸),并供奉祖先牌位。院子里某一墙角堆放一堆柴火,为安排鼓乐的地方。大门外放一张桌子,摆上酒菜,称“拦门桌”。新郎要将外家挂的“花红”挂在肩上,等候新娘归来。
新人讲究黄昏而归,称“麻媳妇”。当新人进村时,男家要点燃火把,鸣放鞭炮,热烈迎接。主家要安排人将送人的骑乘及所有携带物接住,新人骑马直入院内,至香堂前,由管事的高声宣告:“新人下马”,鼓乐鞭炮齐鸣。新娘下马后,与新郎面向供桌并立,男左女右。然后,“拜天地”。文革期间,改“拜天地”为向毛主席像致敬。拜罢天地,新郎抱着“宝斗”,现行新郎、新娘同抱“花瓶”,入洞房。新郎进洞房后,要将“宝斗”放在择定的方位,快速绕炕一周而下,称“踩四角”。新娘面向“宝斗”而坐,称“坐帐”。接着,给送人的亲戚(称大客)喝“歇腿酒”,也叫“拦门”。由女外家居首坐,男外家侧坐,所有送人的亲戚聚集一席,给每人斟酒一杯,新郎作揖后,大家同饮而散。尔后,备酒席招待客人称“安席”。
吃喝完毕,帐房窑里要给新人并头、翻床。新郎新娘背靠背而坐,一老年妇女将新娘的头发搭在新郎的头上,一边梳一边念叨:
头一木梳短,二一木梳长,
×家的女子跳过×家的墙。
对对核桃,对对枣,对对儿女满炕跑。
养女子,要巧的,石榴牡丹剪得好;
养小子,要好的,穿长衫,戴顶子……
然后,叫二人喝交杯酒。翻床后,开始闹房,也称耍房。由新郎的姐夫、嫂子、弟弟、同学、爷爷等进入洞房,与新郎新娘尽情地戏笑玩耍,花样繁多。但无论怎样,新郎、新娘都不得翻脸。
第二天,称“正日,是婚娶最隆重的一天。早晨起来,先吃“茶架”,后吃油饸饹。接着进行“拜祖”、“放拜礼”、“亮箱”、“待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