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长县社会新风
2012-5-13 11:10:37 来源:三秦游综合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新中国建立后,开展移风易俗,社会新风逐渐形成。
弘扬革命传统
五十年代,每年清明节,机关干部、学校师生,集体组织扫烈士墓,逢年过节慰问军人烈属。六十年代,开展忆苦思甜活动,号召青年向郝树才、李文斗等学习;学校聘请现役军人担任校外辅导员,请老红军、战斗英雄郝树才和校外辅导员给青少年讲革命故事。八十年代县委组织编写党史,县政府编制革命烈士英名录、编纂县志。激励当代后世,继承革命传统。
树立社会新风
六十年代平坟建公墓,老人去世召开追悼会,送花圈,寄托哀思,摒弃旧习。八十年代人民生活不断提高,因丧葬为祭祖尽孝,仪式较六十年代隆重,开追悼会,村人致悼词,评述功绩。
八十年代,自由恋爱、晚婚、集体举办婚礼、旅游结婚在城镇青年中始形成新风。包办婚姻、早婚极少出现。
1987年县委宣传部、纪检委提倡婚丧从简,反对大操大办。黑家堡、郑庄等乡镇建立“红白理事会”,有效地制止了婚丧大操办的奢风。
敬重老人
1956年农业社对孤独老人实行五保(吃、穿、住、用、葬)。1957年全县办起敬老院12处,入院老人62名。1961年60岁以上独身老红军、烈属送往延安“八一”敬老院。1964年全县仅保留七里村敬老院1处,4位老人人院。1985年秋,郑庄办敬老院1处,收养老人10人,1987年底留院6人,乡镇管吃住、药费,县上补助1万多元。
爱护妇幼
1981年,县政府拨款25000元,扩建城关幼儿园,县妇联投资630元扶持乡镇建办幼儿园托儿所。1985年,全县办起幼儿园9处,334名儿童入园,农村学前班147个,1256名儿童入学,入园进班接受学前教育儿童占学龄前儿童总数的12%。1987年下半年,城关幼儿园新建3层教学楼正式使用;年底2514名学龄前儿童入班园享受学前教育。1975年始置妇幼保健站。1979年,独生子女享受营养补贴。县医院专设妇幼保健科,各基层医院配备专职妇幼医护人员。每年“六一”儿童节,社会各界捐款赠物给幼儿和少年儿童。1984~1985年县级机关捐款553元,还有儿童读物、文具、玩具、食品等。
计划生育
1956年开始宣传避孕知识。1962年深入宣传计划生育,并获得男扎、女扎第一例成功。1963年成立延长县计划生育委员会,7人组成,文教卫生局办理日常业务。1979年设立计划生育办公室,编制3人,14个公社配备了计划生育助理员,把计划生育工作作为基本国策大力宣传,广泛开展。12062人采取节育措施,节育率81.3%。初婚人数788人,实行晚婚732人,晚婚率92.9%。1987年底累计落实节育措施20584人,节育率91.5%。女性初婚712人,晚婚333人,晚婚率46.8%。人口自增率12‰。几十年坚持不懈抓计划生育,有效地控制人口盲目增长,宣传贯彻优生优育,不断提高人口素质,抵制和破除几千年来的封建传统观念。
注重科技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社会重视科技。科技人员享受山区补贴每月10元,每年享受书报费25~60元,县上为科技人员单独建筑了科技楼,解决住房问题。科技人员家属“农转非”、子女招工招干都有照顾。广大农村欢迎科技干部,群众称科技干部是脱贫致富的“财神爷”。基层成立科普协会,干部、专业户、重点户注重学习科技,多数人订阅《农民报》、《科技报》、《信息报》,学习科技知识,掌握商品信息,冲破因循守旧的传统观念,认识到科技是强大的生产力,更新了观念,工农业生产不断应用新的科学技术,提高经济效益。无工不富,无农不稳,无商不活的观点为广大人民所接受。全县正朝着发挥优势,科技领路,明确主攻目标,多种经营广开门路,治穷致富振兴经济的道路奋进。
编辑:秦人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