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县丧葬习俗
2012-4-26 22:36:45 来源:三秦游综合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传统习惯丧葬时,很重视棺木。年逾五六十岁就开始购备殓衣、棺木,请阴阳先生下罗盘、看风水、择墓地、砌石墓。棺木以柏、松为料,内外用漆;寿衣以绸为料,备五至九件,这是富有户。贫者无力讲究,临时制备,甚至芦席掩尸,穿土为穴了事。
1.初丧 先请老妪整容、穿衣,所有儿女披麻带孝,焚纸哭泣,俗称“烧倒头纸”。再由孝子手端水碗,到十字路口时,将水泼地,俗称指明路。后将尸体移于铺于草的地上,死者脸上盖一张白纸,称“盖脸纸”,并以黄、白线把死者两足扎紧,左手拿“打狗棒(荞面捏成烧熟),右手带岁数馍,胸前挂红布袋,内装“口含钱”。死者灵前设香桌放献饭,孝子守于灵房,身坐干草,称“坐草”。所有子女均身着孝服,头戴孝布,脚穿白鞋,腰系麻带,称“出号”。大门或硷畔上挂出门纸(也叫岁数纸)。当日即向主要亲戚报丧,请阴阳(亦称平师),择定葬埋日期,测定灵地,并在院内搭好帐棚(称灵棚)。棚内中央立丧牌,上注死者生死时辰,孝子姓名。来客先在帐棚焚纸祭奠,后安排吃住。娘家来人,独居一室,晚上请至停丧窑中,置放酒桌,执事人斟酒,孝子披麻戴孝,双膝跪地,称给娘家“下话”。由长子或执事人叙说死者的病变,如何治疗,去世时间,埋葬准备(棺材、衣服、献猪、羊、行礼等)。娘家人细验死者(也有不验者),后上炕坐稳,简评父母生平及子女孝逆情况,提出要求,执事人从中解释说情,促其达成协议。
本县一般在三天时入殓(俗称下寒),时间均在傍晚。入殓前孝子、来客等,在哀乐中依次在死者灵前叩拜烧纸。入殓时棺内铺白、黄纸,放置七枚钱币、纸钱等,再将死者仰面放入棺内。孝子、娘家为死者整衣冠,儿女瞻仰遗容,即盖棺。入殓毕,孝子均拄“丧棍”(白纸剪边绕柳棍糊成),依次焚纸、哭泣,以示哀悼。
本地在埋葬的前一天晚上撒路灯,即用玉米蕊砌成小块,饱浸煤油、柴油,由孝子端着,鼓乐引路,孝子随后,边走边将玉米蕊撒在路两旁,再用火把点着,行至十字路口,返回。游食:孝子们面对灵棚而跪,手拄“丧棍”,请端盘高手执盘上祭饭,鼓乐引路,绕孝子转,最后到灵棚参拜、放祭饭。祭饭分次序,一般分主家、儿女、亲朋等,各为一祭。
2.发葬 多在早晨进行。棺材抬出大门停放,阴阳先生手摇铜铃口念咒符,拿桃木条打公鸡,鸡怪叫扔过棺材,称“起阳”。接着鼓乐开路,孝子扯纤,孝女扶棺,村人抬棺,徐徐而行。出灵时,村中户户门前打一堆火,意在避邪。灵柩到坟地后,即下葬。棺材推至墓穴,阴阳先生进穴,用罗盘坐字定方位,安放“墓砖”(记死者生辰八字、生死日期、占阴坐字)、“五雷瓦”(瓦上画五雷咒符),示镇风水、保吉祥,然后移动放正棺材。孝子在墓窑内点灯放祭食,遂请娘舅下葬查验(一般均免),再用谷草拧成把填土封窑口,踏实。由土工、亲友轮流铲土,直至墓堆滚圆滚尖为止。接着行献礼、焚纸钱,把丧棍插在墓堆前侧。
3.葬后 葬后即回村至大门口,门口放一盆水,盆上横放一把刀,刃上放一个献供,每人扭一点献供放入水中,刀向外翻半周仍横放盆上,即进大门称“献土”。接着安排酒席,敬请亲朋,曰“谢客”。席散客即返程,孝子哭送。晚上给灵里送火,一般送至村口、十字路口、坟地,连送三夜。次日早饭后,孝子、儿女、主要亲人要上坟安供桌,于供桌上献供品,供桌上打香、烧纸、痛哭、浇奠。从死之日起,以七计数称为“头七”、“二七”……,直至“终七”,每逢七日要到坟地请灵,特别“三七”、“百日”、“周年”,亲友都来祭奠。
本县清以前丧父母者必守孝3年,孝期忌着华丽衣衫,不办婚嫁喜事。后来守丧年月渐减,3年内过春节,门上只贴绿、黄色对联,忌用红纸。3年中每逢岁节,必上坟,3年后渐趋于常俗。
安塞亦有“投葬”(称“投丧”)。老者临终时天气炎热,近期又无吉日,恐其日久尸腐,遂于3日内挖墓穴投葬,待择定吉日,再正式埋葬。
凡12岁以下死者不置棺材不入墓,临崖打窑放入、封口。4至5岁死者缠一把干草送出村外山野,实属“天葬”。
20世纪60年代,平祖坟、建公墓,禁婚丧大庆,旧习急改。国家干部职工丧后,一般都举行吊唁仪式、开追悼会、送花圈,孝子肩戴黑纱、胸佩白花、俯首致哀。
编辑:秦人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