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正月初一,俗称过年,辛亥革命以来称为春节。建国后,正式定名为春节。
春节习俗,历代一直是一年之中最隆重的节日。
旧社会,时入腊月开始忙年,人们赶集上会,备办年货;拆洗被褥,打扫屋舍。
腊月初五吃五豆饭,初八吃腊八粥和腊八面。二十三日送灶神,吃灶饦、灶糖。月尽(除夕),家家户户贴春联、门神画,窗上贴窗花,室内贴新年画,敲锣打鼓,喜迎年节。晚上,阖家团聚,捏馄饨,包饺子,鸣放鞭炮;邻里间相互串门叙家常,乃至深夜,俗称“坐三十”、“守年”。
正月初一过新年,人们竞相早起,争放头声炮,争挑头担水。黎明,煮馄饨、饺子,敬神、祭祖,排辈跪拜。长辈并给下辈馈赠压岁钱。后为巷院之间拜年。在巷道里碰见长者作揖或鞠躬,同辈们互相拱手祝贺。
初二至初五,亲友间相互拜年祝贺,礼品以馄饨馍为重,主人对客人设宴招待。洛河以南讲究四盘一砂锅,洛河以北讲究四盘一火锅。
建国后,春节习俗改革较著。破除封建迷信,树立新风尚,50年代逐渐已不祭神,进而祭祖从简,拜年磕头者甚少。其扫舍、贴春联、吃馄饨饺子,敲锣打鼓、鸣放鞭炮等俗尚盛。不少村组成业余剧团、社火队,唱“家戏”、扭秧歌、踩高跷、跑竹马等。除此,各级政府组织军民联欢,给烈、军属送春联,慰问五保户、困难户。近年还走访离、退休老干部,召开会议表彰文明村,给五好家庭、双文明户发奖挂牌,节日气氛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