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年间,许多迷信过程及请阴阳先生的逐渐减少,有的已经消失,如“在家守孝”等。
建国后,由于人们的思想觉悟提高,丧葬得到改革,国家机关干部死后,一般都举行吊唁仪式。亲友臂带黑纱,胸佩白花,俯首致哀,绕灵柩一周,与遗体告别。机关单位多送花圈,并召开追悼会。以土葬为主,也有个别火葬的。农村中虽还有旧俗,但仪式已大简略。1979年后,旧的丧葬繁琐礼俗虽有滋长,但非复旧,多是在宴客上讲究。
旧的丧葬习俗在本县洛河以北,近年有所恢复。丧葬仪式:人死报丧,吊丧(唁)人当天不回,待主要亲属到齐后,相扶头根据主家意图宣布某某和某某摆桌子,某某是祭猪(必须是全猪),某某叫电影等。埋人的前一天十二点钟前必到。所带礼品放在村头,乐户一次一次去迎,如迎圆馍(一个约10斤左右),又名献祭、迎庄屋、迎猪等等。一家的礼品要迎十数次。迎接的礼品全部献于灵前。旋即物主依次烧香,磕头,吊唁。次序为男先外家,女先娘家,次为女婿、外甥,再次以亲疏定之。
吃饭时,乐户依次迎请坐席。坐席前开奠,逐人行四叩八拜礼,礼毕放1元钱为唱戏钱。宴客是一般先茶,后酒,再吃饭。此间乐户一直奏乐,名为唱戏。接着相扶头指示乐户迎接重要亲属看戏,实为“串礼”。
电影在祭奠前放映,对放映员主家于开映前拿上香烟与孝布谢敬。相扶头对亲属宣布是某某和某某叫的,请大家观赏。
人死后必请阴阳先生定穴,看埋葬日,写对联、灵牌、路祭单等。待正式埋人之日,清早乐户奏乐在村中转一圈,曰放风。旋即到屋唱安神戏,随即开奠,先奠“灶”,即八人抬的尸轿,次送路祭。路祭桌上除灵前祭礼外,还必须加“三牲礼”(猪肝、心、肺和猪头、猪尾巴)。起灵前,由族中一长辈将灵前所有之物,如铺草、“显堂罐”(罐内装纸灰及显物之少许)、油灯、五谷、灵牌、引路幡等物装入笼中,担放在路祭棚下,名为“担纸火”。担时必要一儿媳手拉水担钩哭随(忌孕妇)。待祭奠后,继担墓地,儿媳从墓地四角各抓一把土,藏于衣中,然后回避,以看不见灵柩至墓地为准。
起灵,放鞭炮为号,长子头顶纸盆,次子顶香盘,其余男孝子随吹鼓手行于前,女孝子扶柩行于侧。男女孝子腰间必缠麻绳。男孝子孝布位于头顶部分必有七个绳环,每烧一次纸(指七斋纸)取一绳环,依此七斋纸烧完,绳环取完。
灵柩至地,抬者将棺木悬于墓挺之上,先唱悬棺戏,后孝子逐人祭奠,亲属一起祭奠,随即下葬。此时对孝子收头。然后必有一孝子同男外家或女娘家的晚辈人拨正棺木和重新整理一次死者的衣物,解开绊脚绳,揭去盖脸巾,点灯退出,由最后一人以柏树枝扫去脚印,挡好墓门石。待下葬人上来,帮忙者迅即填(卷)墓,全墓丘时撒入五谷。卷墓中间,相扶头喊孝子谢,孝子磕头、敬烟。最后烧纸、回家。孝子在回家途中或村中碰见稍年长者必磕头。进家门必于门外水盆中醮手(水盆上还要放一大刀)。最后一人醮后倒水,必泼在门外。
七斋烧纸,若逢七逢八日,由女子插旗(旗为白纸),并糊一纸伞插于墓顶。
人死了总是要葬的,如何送葬,不同社会有不同做法。旧社会富有之家和官宦人家,大兴土木为自己修寝陵,引起怨声载道。平民百姓办丧事,也要竭尽所有,以示儿孙们的孝道。解放后,不少人带头从简办丧事。特别是近年来,有人带头嘱咐儿孙实行火化,为民树了新风。
附录
封建社会以至民国期间,官宦家和特别有钱之家,为了荣光耀祖,显示富贵,集封建迷信之大成,名曰点主。点主分两种:一、死后埋葬时到坟地曰悬棺点主;二、三周年的点主声势为大,仪式隆重。今只录三周年的点主程序如下:
祭程序
开始,吹鼓手在宾馆击鼓,击三次,方行礼。
荣位礼:迎主官至中祭前,礼宾唱主官就位,上香、拜,礼毕回馆。
初献礼:礼宾唱初献礼始,执事者各执其事。启帘、盥洗,孝子孝孙出次,举哀,上香、拜、跪、叩首、再叩首、三叩首,兴(起来)、拜、引就下位,哀止。跪、主祭者兴,举哀。引向灵前,上香、跪、举哀、献牲礼、叩首、兴、拜、跪,执酹、酹酒,叩首、再叩首、三叩首,兴、拜、跪、执酹、酹酒,叩首,再叩首,三叩首,兴、拜、引就下位。
亚献礼:献蒸食,主祭者兴、举哀,引向灵前,上香、拜、跪,献蒸食,叩首。兴、拜、跪、执酹、执酒、叩首(下同献牲礼例)。
三献礼:献杂食(开始同上),(下同献牲礼例)。
读祝文:
维
某朝某年某月某日致祭于我父(母)之灵前日,呜呼!我父在日治家有规,……呜呼哀哉,复文尚飨。
儿某某
等祭
孙某某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编辑: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