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赦到放社的演变
每到正月,中国有许多地方都搞以祭祀为渊源的社火,光绪年间的《靖边县志》则有“上元灯节前后,数夜街市遍张灯火,村民亦各鼓乐为傩,装扮歌舞,俗称社火”的记载。可见陕北地区闹社火的习俗的历史源远流长,而除了闹秧歌,放社也是谭家坪人闹社火的独特形式。
记者在谭家坪采访期间寻访了数十位老者,但无人能够说清放社活动的起源。56岁的纠首(即庙会会长之下掌管具体事务的负责人)刘对则告诉记者:“传说过去黄河年年泛滥,人间因此瘟疫肆虐,妖孽横行,黄河沿岸的百姓深受其害,苦不堪言。后来真武祖师(掌管北方的主神)和八仙得知消息后,下凡消除了瘟灾,杀死了妖魔。从此之后,谭家坪便是村泰民安。百姓为了感谢真武祖师和八仙的功德,便在每年正月初九举行放社,祭祀神灵,祈求平安。”
还有一种说法是古时皇帝每逢灾年或喜庆之事便会大赦天下。而放社古称“放赦”,时至今日,放社所用的绳子也被称为“赦绳”,从山上放下的仙人木偶也称“赦人”,此外还有《赦疏》,因此今日的佳县放社也有可能系由古时的“大赦”演变而来,蕴含着百姓希望上天能够赦免世人所犯的种种“恶行”,并由此演变成为今日一种隆重的社火活动。
一度中断的放社传统
“放社活动只有佳县有,黄河对岸的山西临县没有,下游的吴堡也没有;即使在佳县,也只有谭家坪和南河底做得最好。”53岁的庙会会长刘晓利说道。
64岁的刘犬地向记者回忆了1961年放社的场景:“那是‘文革’前的最后一次放社。那时的赦绳长达1300余米,俗称‘二里半’,重200多斤。由于山高绳重,赦绳需要6个小伙一起扛到山顶。那时候放社的距离也比现在长,一直延续到黄河岸边。”
上世纪60年代初的“社教”运动开始后,放社活动中断。而在“破四旧”、“打倒一切牛鬼蛇神”的冲击下,灵隐寺的造像被砸毁,寺院改成了牲口圈、养殖场,放社用到的赦人被拿到大街上砸烂做了柴火,赦绳则被村中的10个生产队瓜分,成了黄河上渡船用的纤绳。
“改革开放之后,村里人又慢慢产生了恢复放社传统的想法。于是大家在老会长的带领下四下张罗,最终山西临县的一名70多岁做赦绳的老艺人。当时为了配合打赦绳的工作,临县交通局甚至下令封路两天。”刘对则接着说道,“赦人是白云山的康探明师傅雕刻的,连工加料只收了600余元。当时村里人都说,这600元钱可能连工钱都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