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城墙是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在隋、唐都皇城的遗存上历经8年扩建而成的,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池建筑,至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古城墙包括护城河、吊桥、闸楼、箭楼、正楼、角楼、敌楼、女儿墙、垛口等一系列军事设施,构成严密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在漫长的岁月里,现有的18个城门,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明清时期,西安城只有4座城门,民国时期新开辟4座城门,俗称小四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又新开城门10座。细数这些城门的名称来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城的历史变迁和文化进步。
西安城墙历史悠久,从刘邦建的汉长安城至明城墙的出现,历经隋朝的大兴城和盛唐的长安城,当时面积84.10平方公里,堪称世界之最。西安明城墙建有月城城楼、大城城楼、四隅角楼以及建在上面的98座敌楼。流传在城墙上的轶事很多,有很多优美的故事。
明清时开辟的四门
南门:曰“永宁门”,是这座城门中资格最老、沿用时间最长的一座,建于隋初,当年它是皇城南面三座城门中偏东的一座,叫安上门,唐末韩建缩建新城时留作南门,明代改为永宁门。
东门:曰“长乐门”,因为国都南京位于西安的东面,“长乐”二字带有祈祝大明江山长久欢乐,万年不衰之意。
西门:曰“安定门”,本是唐皇城西面中门,唐末韩建缩建新城时被保留下来。明代扩建城墙时位置略向南移。明清西安西城门“安定”二字暗意西部边疆安泰康定。
北门:曰“安远门”,明清西安城北城门,安远二字是继承中原汉族朝廷对边远少数民族采取的怀柔安抚政策,希望边远少数民族对朝廷知恩归顺。
民国时开辟的城门
中山门又叫小东门,在今东新街东端。1926年初,在冯玉祥倡议下开辟了中山门,以纪念国民革命领袖孙中山而得名。
勿幕门又叫小南门,在今四府街南端。1926年,为纪念辛亥革命中陕西革命先烈井勿幕先生而修。
玉祥门又叫小西门,在今莲湖路西端。1926年,北洋军阀刘镇华包围西安8个月之久,使西安人民饿死4万多人,直到冯玉祥将军率国民军击败刘镇华后西安才得以解围。后来,陕西省主席宋哲元为纪念冯将军的历史功绩,特开此门,取名为玉祥门。
解放门又叫小北门,原名中正门,在今解放路北端。1952年因扩建火车站广场而拆除,现已重新连接,至此西安城墙全线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