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 楠 (1479~1542)字仲木,号泾野,县城东街人。明中期著名学者。幼年笃志好学,正德三年(1508)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主持修史,秉笔直书,是明代状元中不愧科名的佼佼者。权阉刘瑾以同乡名义招致,坚辞不就。宁夏之变时,上书武宗皇帝入宫亲政,消除祸本,遭到刘瑾的忌恨,欲置于死地,楠愤然引病辞归。刘瑾被除,王廷相等朝廷名臣纷纷举荐,获准起用,仍供旧职。正德九年(1514),乾清宫遭火灾,楠趁机对武宗荒政“陈言”,被朝廷搁置,又愤然告退。嘉靖元年(1522)明世宗即位,应召参与撰修《武宗实录》,并知经筵事,力劝世宗重温圣学,以为新政之助。嘉靖三年(1524),在争议皇室法统大礼中,以“十三事自陈”,违背皇帝意愿,又遭帝派大臣反对,认为陈述的“十三事”是宰相份内的事,超越职权范围,被贬为解州(今山西解县)判官,摄行州事。在任三年,抚鳏寡、恤孤独,减丁役、劝农桑、兴水利、筑堤护盐池,因政绩卓著,升任南京吏部考功郎中。去后解州人立碑以记其绩,塑像以寄其思。不久选为国子监祭酒,晋升礼部右侍郎。在南都(南京)九年中,先后与湛若水、邹守益讲学于柳湾精舍、鹫峰东所、太常南所,风动江南。东南学者尽出其门。嘉靖二十年(1541)辞官归里,讲学北泉精舍,并著书立说。虽官至三品,历任三十余年,“家无长物,室无妾媵,生平不以私干人,亦不受人私干”,“门人相守数十年者,未尝见有媮语惰容”。
当时,王阳明,湛若水学说盛行于世,他独守程、朱不变。主张“穷理”,提倡“实学”。以立志为先,慎独为要,忠信为本,格致为功。著有《四书因问》《周易说翼》《尚书说要》《毛诗说序》《春秋说志》《宋四子用钞释》《礼问内外篇》《史馆献纲》《南省奏稿》《诗乐图谱》《史约》,以及《高陵县志》《解州志》《泾野文集》等。时人誉其学说为“真醇道学”,认为“在关中可继张横渠者,泾野一人,在我朝可继薛文清者,亦泾野一人”,“乃家之孝子,乡之善人,国之忠臣,天下之先觉先民也”。《明史》有传。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