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又称耶稣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唐初传入中国,清代传入本县。 基督教派别较多,本县境内有英属浸礼会和灵恩派。清光绪二十年(1894),英属浸礼会,牧师敦崇礼来高陵传教,发展教徒。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英籍牧师邵涤源与三原教徒孙观海、冯文泉等来高陵,租赁县城东街民房为聚会场所,礼拜日演讲教义,发展教徒。清末,聚会点移至县城正街北段,时有教徒约5000余人。民国十七年(1928),又将教会移到盐店街,时有基督教教徒73人,其中男42人,女31人。三十六年(1947),教会又迁至县城南门里路东。1949年,有教徒205人。教会经费来源,早期由英国差会供给,建国后由教徒捐助。民国三十五年(1946),灵恩派由永乐店传入本县马家湾乡,三十六年(1947),基督教灵恩派马家湾新庄支会成立,并修建新庄礼拜堂一座。教会费用靠教徒捐款。 民国时期,基督教主要活动场所有4处。 城关教堂 三十六年(1947),由李荫生、李梦庚、李效膺、田德信、王道生等人发起募捐,购买县城南门里路东民屋大房三间作教堂。 桑杨教堂 十八年(1929),由张瑞仁主持在桑杨村盖草房三间作教堂。二十年(1931)翻修为瓦房。 生王教堂 二十三年(1934),陈永清经手买生王村东旧庙三间作教堂。 新庄教堂 三十六年(1947),由王凤山捐地,张英贤主持建堂6间。 建国后,1989年底,全县基督教堂有城关、桑杨、新庄、东城坊、耿镇等5处、聚会点27个。 基督教的主要活动是: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敦崇礼去北京参与“辛丑条约”文稿的起草工作,后又积极进行破坏辛亥革命的宣传活动。民国十年(1921),由李荫生长老主持,聘张学向、张雅各等人为教师,在县城郭家巷办教会普通小学堂一所,收教徒子女40余名。二十年(1931),由张瑞仁长老负责,聘孙喜堂、张鸣鸾等为教师,在桑杨村办教会小学一所,学生约30名。教会学校除开设民国时期规定的课程外,另外加“早祷”和“宗教课”。二十六年(1937),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爱国教牧人员成立了由朱晨声牧师为总队长的“基督教负伤将士服务协会西北区总队”,高陵教会李效膺牧师随队赴山西、河南战区救死扶伤。三十六年(1947),城关教堂附设福康诊疗所,田德信任所长。
基督教高陵教会 建国后,1950年3月,中华基督教会陕西大会在三原召开常务会,经过十多次反复谈判,终于1951年2月接收了英属浸礼会在陕的全部教产,断绝与英差会的一切政治经济关系。7月召开代表大会,控诉和揭露英帝国主义传教士的罪行,清除内部暗藏的坏分子,决定实行自治、自传、自养的“三自”办教方针。1956年,西安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成立,高陵教会派教牧人员参加,李梦庚牧师当选为陕西省“三自”爱国会常委。1958年8月,陕西省基督教会第一届代表会议在西安人民大厦召开,决定教派联合,改革宗教制度,废除教会中的封建特权和压迫剥削制度,以及与国家法令有抵触的宗教法规和传统习惯,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文化大革命”期间,教会受到冲击,活动停止,教产被占,教牧人员受到不公正待遇。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过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落实宗教政策,恢复了宗教正常活动。1983年12月,高陵县基督教第一届代表会召开,县人民政府、县委统战部、县民政局负责人到会祝贺,此次会议解决了县境内的教派统一问题,明确开放堂点,推举由李效膺、文继忠牧师、田德信长老等组成的高陵县基督教教务委员会和高陵县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筹备会。1984年5月,李效膺牧师被选为县首届政协委员。1985年,教会在东城坊聚会点开办卫生所,田德信长老担任医师,为群众防病治病,对经济有困难的患者免费治疗,受到当地群众好评。1986年,省、市召开宗教界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经验交流会,田德信医师受到表彰奖励。1988年元月,高陵县基督教第二届代表会在东城坊召开,正式成立高陵县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选举文继忠牧师为主任,李效膺牧师为副主任。正式成立高陵县基督教教务委员会,选举李效膺牧师为会长,文继忠牧师为副会长。受西安市“两会”领导。1989年底,基督教有牧师2人,长老4人,传道员8人,教徒2324人。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