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戏楼 明至民国时期,县内主要有城隍庙戏楼、吕祖庙戏楼、西寺戏楼、张桥戏楼、大寨戏楼、小寨东寺庙戏楼、嘴头关帝庙戏楼、南郭关帝庙戏楼、党家关帝庙戏楼、钓鱼寨关帝庙戏楼、西营戏楼、崇皇寺戏楼、仁村戏楼等。唯城隍庙戏楼高大宏伟,5间琉璃瓦房,台上大红明柱8根,台下20根,木板铺台,富丽堂皇。西寺戏楼收音效果好。其它戏楼大多简陋,黄土垫台,上盖简易瓦房。因年久失修,全部毁坏。 民众教育馆 建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馆址在县门街路北(今广播站处)。爱国将领杨虎城题写馆名。张建民为首任馆长。内设文教、辅导、总务3部。是民众集会、文化体育、图书阅览的活动场所。民国时期,在此举办话剧、歌咏、演讲和球类比赛。三十八年(1949)四月高陵解放后,改作它用。 盐店巷简易剧场 建于民国二十九年(1940)。由刘子先、魏含章、刘仪初等人倡议,筹资修建。随后,有几家茶房联合搭建固定席棚为池,设木排座椅卖茶。戏曲班社在此售票演出。建国后,大型集会和文艺演出活动也常在此处举行。1963年,高陵人民剧院建起后,由草市大队占作它用。 县文化馆 1950年5月成立时,馆址在县城南街(今县人民剧院处),设备简陋,仅有10多间旧瓦房。工作人员2人。有图书阅览室、文娱活动室、文物收藏室等。1963年,迁至南街南端路东。新建砖木结构瓦房22间。翌年,修建宣传阅览橱窗10个。“文化大革命”初,更名“毛泽东思想宣传站”。1970年,恢复原名。设图书阅览、美术摄影、音乐创作等组。1980年,办公大楼落成。是年,成立“高陵县图书馆”,与文化馆一套人马,两个牌子。1982年4月,高陵县文物保护办公室成立,配备专职干部管理。1989年,馆长1人,职工29人。内设文学创作、音乐戏剧、书法美术、图书阅览、文物收藏等专门工作机构。 县人民剧院 1962年,由主管文教的副县长桑维藩领导筹建,院址在县城南街,占地2540平方米,资金初由高陵剧团和社会集资解决。西安市第三建筑公司工程师魏仁凤负责设计监修,县建筑队承包修建。主体工程完成后,因资金不足而停建。1965年,由咸阳地区拨款,马耀先、费炳文等负责增建前楼和后台化妆室等。总建筑面积1270平方米,砖木结构。1966年,由北京购回铁架座椅1200张。1969年冬完成安装。1989年,剧院有管理人员5名,属全民事业单位。 县电影院 1973年初,由县计委负责筹建。院址在东方红东路西段,坐南向北,占地3600平方米。县计委干部李云龙设计,县建筑公司承揽施工,砖混结构。是年秋,阴雨过多,造成舞台前梁扭曲,立柱倾斜、围墙裂缝而停建。1977年11月重新设计加固。1979年12月交付使用。总建筑面积1734平方米。安装铁架座椅1260张。配备35毫米提包机两部,35毫米松花江5502型双座机1套,16毫米氙灯放映双机1套,南京产750千瓦发电机1台及幻灯机、单放机等。可放映宽银幕和立体电影。1989年,有职工14人,属事业单位,企业管理。 工人俱乐部 位于县城南新街中段路西。1983年,交付使用。建筑面积550平方米,内设篮球场、娱乐室、图书阅览室。备有篮球、象棋、乒乓球、羽毛球等,藏书2000余册。1986~1989年,俱乐部先后组织职工开展篮球赛、革命歌曲演唱赛,并举办舞蹈晚会、戏曲纳凉晚会。春节期间,常举办灯谜晚会,活跃职工文化生活。1989年,有管理人员3人。 乡镇文化站 1984年后,全县10个乡镇相继建立文化站,配备专职人员负责管理。内设图书阅览室.电视录像室,备有象棋、乒乓球、羽毛球、康乐球等文体活动器材。不定期举办舞蹈音乐晚会,活跃农村文化生活。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