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公渠 本县习称五渠。安史之乱以后,官政不行,王公贵戚、富商大贾竞相于上游复置碾碨,上游地区又壅水专腴,公私四堵,泽不及下,地力既移,地赋照征。唐宝历元年(公元825),县令刘仁师为民奔走请命,几经周折,获得朝廷支持。除严格引水制度,令上游拆除渠道障碍外,并准高陵另选新线开渠。刘仁师遂在高陵更张古白渠旧道而筑成新渠,并于县西北15公里县界处设堰,渠名为刘公渠,堰名彭城堰(刘为彭城人)。该渠共有四条支渠(中南渠下又分一渠共五渠)和三白渠中的中白渠相接。自中白渠彭城闸下分水,自北向南,一名中白,一名中南,一名高望,一名隅南。中白渠:自彭城闸东流,经仁村,过三原官村(今属县境),再东流至高家堡,分出洪河渠,东北流入临潼境。其主流东经常家村,至栋阳北入清河。北岸又支分宁玉渠。渠南岸有小王斗、生王西斗、广利斗、西湾斗、高渠斗、何村斗、马家斗、武家斗、石张斗、张月斗;北岸有雷家斗、韩家斗、湾里斗、张流斗、东湾斗、马家斗、袁盛斗、陈谊斗、董家斗、程家斗、孟家斗等22斗,流程17.5公里,灌田1540亩。中南渠:自彭城闸东南流,至泾阳磨子桥东折,过坳下,至张市分二水。北支名析波渠,东经高桥,又东过孝义坊入清河。南支名昌连渠,东过县城通远门下,经郭桥至临潼入清河。南岸有刘金斗、杜家斗、墨毛斗、张家斗、张益斗、通远斗;北岸有洛南斗、庙王斗、文王斗、张以斗、王益斗、晋公斗、广济斗、富众斗等15斗,流程27.5公里,灌田1260亩。高望渠:自中南渠磨子桥处分水东南流,经渭村及李赵村之间,东过阿石桥、陈阳村、至临潼境入渭。南岸有福斗、康斗、宁斗、寿斗、念斗、百斗、万斗,北岸有乾斗、震斗、沛养斗、千斗、亿斗等12斗,流程17.5公里,灌田840亩。隅南渠:亦自中南渠磨子桥处分水西南流,折而东,经毗沙镇、原照村,于奉正塬南东行,过渭桥,至临潼北田王入渭。后由于渭河北徙,原南阶地崩毁,遂改由船张入渭。南岸有边界斗、隅南斗、许斗;北岸有永斗、于元斗等5斗。流程20公里,灌田350亩。据明《高陵县志》载,当时本县“土饶稼茂,家给人足,一有征调,男无鬻产之忧,女无夜织之戚”。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