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地方名人>>正文
|
|
|
2011-9-6 17:10:11 来源:三秦游综合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
|
|
封至模(1893~1974年) 长安县炮里乡伯坊村人。戏曲艺术家、戏曲教育家。1921年毕业于西安第一师范学校。继入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专攻美术。在此期间,与李健吾、陈大恕同演话剧《幽兰女士》、《一文钱》、《卖国贼》,以男饰女,名噪燕京;还参加齐如山、余叔岩、梅兰芳的“国剧社”,结识荀慧生、尚小云等名演员。请京剧名票友王寿山、南铁生为其传授青衣、花旦艺术,先学清唱,后练习做工表演,演出过《五典坡》《五花洞》《三娘教子》,曾红极一时。暑期回到西安,加入阎甘园、李逸生等组织的京剧票友社——广益娱乐社,演出轰动西安。回北平后即拜廷供奉(宫内戏班)老伶李宝琴为师,习做工、蹻工,并得秘本。是年秋,为陕西大旱捐献义演。1926年以后任西安成德中学美术教师。1930年加入陕西易俗社,曾任过编辑、教务主任、评议长、训育主任、导演等。他曾与刘尚达、张寒晖组织“西安实验话剧团”。翌年与武少文创建西安第一所电影院——阿房宫电影院。在易俗社任职中,力主戏曲革新,即力矫秦腔粗俗之习,为秦腔改革做出了卓越贡献。他改编的戏有《水淹下邳》《箭头鸳鸯》《得意郎君》等。1934年编写的《山河破碎》和次年续编的《还我河山》两出戏,在1937年赴北平演出时得到好评。评者认为: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对汪精卫等投敌卖国者是有力的抨击。他精心主持上海百代唱片公司,灌制了大量秦腔唱片,效仿北京中和剧场,在易俗社实行对号入座,让监场(管前场的)人穿上蓝色红边工作服;让“龙套”脸上涂彩及穿衬滚衣,美化和净化了秦腔台风。他在《新秦日报》举办《菊部春秋》,对秦腔演员进行评优活动,宣传演员,弘扬秦腔。1938年辞离易俗社后,相继创办“夏声剧校”“戏剧专修班”“上林剧社”,培养了一批艺术人才,并创编了新剧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在西北文化部艺术处、戏曲研究院工作。抗美援朝时,捐献义演《虹霓关》。并为易俗社新生部、三意社、尚友社及戏校讲课教艺。1952年全国戏曲会演前,他亲自为刘毓中改编排导《卖画劈门》,为苏育民排导《打柴劝弟》,为孟遏云等排演《游龟山》,使这些秦腔传统戏能以新貌在京演出,荣获表演和演出一等奖。他除编剧及从事戏曲教育外,还编著了《戏曲词典》《秦腔剧目》《秦腔名演员传略》《秦腔字韵》《秦腔髯口》《秦腔板眼和腔调》等。1965年退休在家。“文化大革命”中由于疾病及迫害摧残,迁居南京儿子处。1974年逝世于南京。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