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临潼县志》载:“郑渠成而秦用富强,白渠穿而民歌乐利,自是以还,代有疏浚,临邑处渠下流、渭北田亩数千顷,资灌溉者俱成沃壤,今虽淤塞日久,然往迹俱在。”又载:“漕渠,古渠图在县北、自咸宁流入,又东流入渭河南界;韩峪河渠,发源于侯家山、经朱家、油王等村,灌田约三顷亩;水碓河渠,经流安赵、西庵等堡,灌田约二顷亩;温泉渠,经流东西两窑,县西北姜家寨等村,灌田约八顷余亩;阴盘河渠,经流房家堡等,灌田约四顷亩;新丰河渠,经流李家河等村,灌田约四倾余亩;戏河渠,经流嘴头、陈家等村,灌田约68顷余亩;零河渠,经流龙家沟等村,灌田约五顷亩。”据1939年9月出版的《陕行汇刊》记载,洪庆河、戏河、泠河及沙河尚各有1条渠堰,计灌面积1570亩。据泾惠渠的历史资料记载,1947年临潼境内泾惠渠可灌溉面积为934顷(折9.34万亩)。 根据上述记载,表明本县劳动人民在历史上早已有开渠引水灌田的优良传统。由于历代统治阶级只知搜刮民脂民膏,旧志中记载的诸渠,民国时皆已毁之。新修成的泾惠渠也得水艰难,实际的灌溉面积不足4万亩。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