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渭水资源的利用与渭河的治理 渭河,属本县过境河流,在县境内河道长36.5公里;年过境径流总量为94.4亿立方米,为本县提供水量1310万立方米。历史上,虽曾利用渭水运输,但疏于治理;只有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才真正加强了对渭河的治理。 一、渭水资源利用 汉漕渠 汉武帝元光六年(前129),汉武帝采纳了大司农郑当时的建议,命齐人水工徐伯表率万人修筑漕渠,三年而成。从此,关东六百万石谷物径易漕渡,使900里渭航运程减至300里,时间缩短一半;同时,沿渠可灌良田万顷,民获大利。漕渠自长安,引昆明池水,沿渭水东行,纳 浐、灞、戏、零、湭、赤诸水。途径临潼、渭南、华县、华阴、潼关五县入黄河。漕渠入本县境,穿斜口,过县城北,越新丰,从零口入渭南县界,长33公里。自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49)迁都洛阳后,漕渠历经蜀、魏、晋、南北朝战乱,年久失修而塞涸。 隋广通渠 隋文帝开皇四年(584),命宇文恺在汉漕渠故道开凿广通渠,使中原粮米由此运入京师。 唐兴城堰 唐天宝元年(742),唐玄宗接受了转运使韦坚的奏章,于长安筑兴城堰,拦渭截浐、灞诸水,傍渭东流,至华阴“永丰仓”东北入渭。翌年,又于长安城东长乐坡下引浐水作“广运潭”,以通舟楫。置船三百,转运江南租赋及永丰仓之米粮入京。 渭水航运 渭水航运源远流长,从商、周时代起,就开始了渭水航运,随着秦都咸阳、汉都长安的建立,直到隋、唐时期,渭水航运堪称“极盛”。到宋、元、明、清时,渭水航运仍为关中与关东各省物资交流主要通道。民国时期,在陇海铁路通车前,渭水航运亦称著“关中”,本县交口、新街、仓头等渡口就是当时重要口岸和货物集散之地。1976年西延(西安——延安)铁路桥通车,1985年新丰渭河公路桥通车,使本县渭河南北通途后,本县仅有白家、高家、北田等地的民船,仍在运物载人,往来摆渡。 二、 渭河的治理 渭河发育过程 渭河,在早更新世以前就已形成完整的水系,河流始终在强烈凹陷的断谷中演变发育。在发育过程中,经历早更新世以前的河潮并存时期,中更新世黄土覆盖阶地时期和晚更新世以来阶地形成时期。每个时期,都有几次侵蚀和加积的旋回。至今,除早更新世以前的痕迹不清外,而由 中更新世时的旋回形成的三级黄土覆盖阶地,由晚更新世时的旋回形成的第二级和第一级阶地依然存在,从渭河第一级、第二级阶地的岩相结构、微体古生物群组合痕迹、动植物化石和考古史料,可知渭河河流先是侵蚀下切,在经历一调整时期后,才开始重新建立冲淤平衡,进而发展到河床泥沙加积,这整个的旋回过程,起主要决定因素的是气候条件的变化。 渭河流域的气候 渭河流域属暖温带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带,并具有大陆性季风气候区的特点;春暖干旱;夏热多雨,并有伏旱;秋凉湿润;冬寒少雨雪。另外,关中平原地区,年平均降水量600~800毫米,其中7~10月份降雨量占全年的60%,加之,渭河流域内黄土分布面广,植被覆盖差,一遇暴雨,泥沙俱下,水土流失相当严重,尤其三门峡水库的渭河入水口,安设栏门以后,使渭河河床淤积末端随着回水上溯而发展,到1967年,渭河河床淤积末端就直接上延到本县交口乡附近,致使交口乡以西渭河水面加宽,水位升高,灾害也随之加重。 渭河洪水灾害 本县地处泾、灞二水入渭后的下游,若遇暴雨发洪,渭河与其支流洪峰相遇易造成突涨,不时淹没农田。清德宗光绪二十四年(1898),渭河曾出现过二百年一遇之最大洪峰,流量为11000立方米/秒,危害严重。1954年渭河洪水流量为7660立方米/秒,滩田全部淹没。1976年,渭河暴涨,河岸崩塌,洪水边缘距油槐乡的南赵村仅10米左右,人畜安全受到极大威胁。1981年8月22日,渭河洪水流量7600立方米/秒,县境内防洪堤全堤临水1~2米深,淹没农田3万余亩。 渭河治理工程 经调查,本县历史上,只有疏浚渭河便于通航的资料,而无治渭防汛的记载。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才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根治渭河,使之变害为利。60年代初期,黄河三门峡水库蓄水后,对渭河流程有一定影响,故设立陕西省三门峡库区管理站,主管陕西境内三门峡库区渭河段的河道治理工作。本县于1964年开始,兴修了治理渭河的“护岸”、“防洪”两项工程。 〔护岸工程〕 共有10处,全长22965米,总投资358.01万元,其中:行者乡张庄村工程,1965年1月~1978年12月建成。投资23.45万元,用工2.83万个;用土方4.13万立方米;石方1.38万立方米,长1900米,可加固控制渭河岸长1580米。 〔新丰镇席家村北工程〕 1966年3月~1983年7月建成。投资55.48万元,用工8.03万个;用土方12.17万立方米;石方3.67万立方米,长4800米,可控制渭河河床倒向。 〔何寨乡季家~圣力寺工程〕 1966年2月~1984年12月建成。投资45万元,用工2.02万个;用土方6.3万立方米;石方5.3万立方米,长2350米,可护村护岸。 〔雨金镇粉刘~任陈村工程〕 1966年~1973年建成。投资33.23万元,用工2.38万个;用土方2.57万立方米;石方1.82万立方米,长2550米,可护村护岸。 〔任留乡三王村工程〕 1968年~1976年建成。投资27.32万元,用工2.75万个;用土方3.54万立方米;石方1.36万立方米,可控制河床、保护村庄。 〔北田乡滩王村工程〕 1973年4月~1975年5月建成。投资23.16万元,用工2.59万个,用土方4.25万立方米;石方0.91万立方米,长600米,可控制渭河流向、护岸护村。 〔北田乡西渭阳村南工程〕 1976年4月~12月建成。投资24.93万元;用工2.95万个;用土方4.2万立方米;石方0.85万立方米,长885米。可导流、护岸、护村。 〔油槐南赵村南工程〕 1977年5月~1980年12月建成。投资40.3万元,用工3.31万个;用土方4.21万立方米;石方1.37万立方米,长980米,可护岸保村。 〔北田西渭阳~南屯村工程〕 1977年8月~11月建成。投资64.64万元,用工42.92万个;用土方76.62万立方米;石方0.03万立方米,长8900米,可防御50年一遇10800立方米/秒之洪水。 〔何寨寇家村工程〕 1985年~1987年建成。投资17.5万元,先后修石坝7座,可保护河床。 〔防洪土堤工程〕 1968年~1972年建成防洪土堤5条,全长34.6公里,保护了9个乡(镇)4.06万亩耕地,可防御20年一遇5000立方米/秒的洪水。
上一页 [1] [2] [3]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