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县地貌基底构造,属渭河断陷谷地中次一级的构造单位,即临潼—高陵断块隆升带,这种构造格局开始于白垩纪末至第三纪初,形成于第四纪,是喜马拉雅山运动的产物。由于新华夏系及秦岭纬向构造体系在该区内的联合作用,这两组不同性质、不同方向的构造体系,严格地控制着盆地内的各种构造方向,使地貌结构形成以下的特点:(1)由于盆地边界呈现锯齿状追踪断裂性质,所以,地貌上呈现锯齿状破裂面;(2)由于自盆地中心向周围产生了阶梯状不对称的块状断面,所以地貌上出现一系列东西或北东向的隆起和凹陷;(3)由于南、北山麓及黄土台塬的陡坎崖面均呈东西或北东向的弧形走向,所以黄土台塬上的缓岗及拗陷亦成东西或北西向排列;(四)由于骊山大小峪口洪水在山前拗陷区不断积淤西移,所以山前洪积扇裙亦自东南向西北迁移、堆积。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