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县,就地貌基底构造而言,是渭河中断陷的一部分,又由于秦岭东西构造带和新华夏系(NNE)构造体系在县境内的主导控制作用,所以地貌构造运动不但具有南北阶梯状断裂的特点,而且还具有东西断块隆升和沉降拗陷的特点, 因此,除渭河中断陷盆地外,盆地内又产生了一系列次一级的断块与凹陷,形成大小不等、高低差异的隆起和拗陷,从而奠定了现代地貌轮廓基础,隆起区域发育成黄土丘陵和台塬,凹陷区域成为河谷平原及山前洪积扇裙,由于渭河自西向东经本县中部蜿蜒穿过,骊山横岭又屹立于南,故县境内山川台塬俱全。 骊山断块低山区地貌 骊山是由南北两个背斜和中间一个向斜所构成的复背斜,先系太华山西端的一个山岭,后变成渭河地堑中次一级的地垒。山体海拔高度1千米左右,最高峰仁宗庙1302米。山坡遗存有三级古老剥蚀面(海拔分别为7百米、1千米和1.3千米),老君殿处于最低一级。 黄土塬梁区地貌 黄土塬梁区,原是横岭塬的一部分,后因受河道深切及重力等内外营力的作用,而成为塬梁、河沟相间地貌,梁面微向北西倾斜,梁峁寄生其上,地面起伏,形态破碎,高程在海拔800~1000米之间,侵蚀强烈,水土流失严重。 多级黄土台塬区地貌 黄土台塬在县境内有三级,从下往上呈阶梯状分布,其成因与渭河断陷逐级下降发生的断错基本一致。 〔一级黄土台塬〕 是在二级洪积扇裙的基础上,经过山区洪流侵蚀、堆积和黄土覆盖而成,与二级黄土台塬陡坎相接,其高度相差数米至10余米,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为扇形缓坡面,主要分布在铁炉、马额和姚家村一带,高程约460~500米。 〔二级黄土台塬〕 是在大面积的一级洪积扇裙形成以后,经过流水侵蚀切割和黄土堆积覆盖而成。地表以明显的陡坎与三级黄土台塬相接,其高差南小北大(数米至20余米)。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为一扇形缓坡面,北部现有扇状弧形陡坡,高程约620~650米。塬面上分布有大致呈东西走向的侵蚀构造凹地。 〔三级黄土台塬〕 系黄土台塬中较高地区,当零河、戏河、玉川河未形成固定河道之前,山区洪流冲出山口后,形成大面积的面状洪流堆积,后经二、三级洪积扇切割迁移及黄土堆积而成为自东南向西北倾斜的缓坡面,高程约600~770米。该处台塬,黄土堆积深厚,由于塬面倾斜,沟壑切割,所以水土流失严重。 山前洪积扇裙区地貌 山前洪积扇裙区,是在一级黄土台塬形成以后,零河、戏河、玉川河发育到由面流到线流阶段形成固定河道,山区洪水一般顺河道排走,唯有山前大小峪口暂时性的洪水在山前拗陷区积淤形成的洪积扇,又不断扩展,相互连接而形成。扇区河沟切割不深,地势南高北低或北高南低,坡度在4%以上,靠山麓部分为洪积堆,坡度在7~8%以上,扇间地势较低,形成东西向缓岗或浅凹相间地貌,高程500~650米之间,由于该处地势倾斜大,土壤质地粗,所以渗透性良好。 渭河及其支流阶地区地貌 渭河及其支流阶地区,在县境内自南而北共有三级,从上往下一级嵌入一级,沿渭河及其支流呈带状分布,组成物质具二元结构,因上部为黄土堆积,故又称黄土覆盖阶地,其中一、二级阶地最为发育。 〔一级阶地〕 渭河南岸较北岸发育,阶面平坦连续,宽0.5~20公里,标高360~400米,高出河水面1.5~5米,土质肥沃,地下水资源丰富,是农业生产的最好基地。 〔二阶级地〕 渭河两岸均有分布,北岸较南岸发育,阶地宽平,宽0.5~10公里,标高345~470米,高出河水面20米左右,高出一级阶地5~20米。 〔三级阶地〕 群众称半塬区,高出二级阶地20~45米,阶面不宽,略有起伏,微向渭河及其支流倾斜,高程400~490米,高出河水面30~90米。 河漫滩及其阶地区地貌 河漫滩及其阶地区,分布在渭河河床两岸,高出河水面1~2米,标高358~400米,与渭河一级阶地斜坡过度,常遭洪水威胁,是不稳定的地段。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