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层 县城内有浅山丘陵、黄土台塬和冲击平原三类地貌类型,形成了三种比较大的地层构造单元。 骊山浅山丘陵区地层 该区地层由太古代变质岩、燕山期花岗岩及第三纪砾石组成基底、其上伏第四纪风积黄土层。在第四纪新构造运动中,该区与秦岭属同一褶皱带,由于秦岭山脉强烈上升,形成高山峻岭,骊山也连续拗斜隆起,横岭遭受掀斜而倾伏,使秦岭、骊山与渭河地堑进一步分化,故使该地层中堆积了深厚的碎屑物。 黄土台塬区地层 该区地层下卧中更新统洪积风积物,主要为古土壤层、亚类粘土及中、粗砂层,上伏第四纪风积黄土层,其厚度为160~200米,地层层次较紊乱。 渭河平原区地层 该区地层下卧上更新统及全新统时期冲积风积物,厚度为30~50米,主要有砂层及砂砾层。上伏第四纪风积黄土质亚类粘土或亚类砂土,砂层层次比较整齐清楚。 二、地层结构 根据岩性产状、地层交接关系和构造地貌的结构特征,本县地层结构可分六部分: 骊山断块低山区地层结构 该区山体由太古界、下元古界变质岩系组成基底,震旦系组成盖层、中生代花岗岩侵入,周围被新生代地层覆盖,断层发育,岩层破碎。 黄土塬梁区地层结构 该区地层上部为第四系黄土覆盖,下伏洪积相砾石层,厚约100余米,不整合于老第三系白色砂岩之上。 多级黄土台塬区地层结构 多级黄土台塬,在县境内有三级,从下往上呈阶梯式分布。 一级黄土台塬,下伏中更新统上部的洪积层,岩性为砂层、亚沙土、亚粒土互层,厚约数米至10余米,上部覆盖黄土堆积。 二级黄土台塬,下伏中更新统洪积相地层,岩性为棕黄色含砾亚沙土,类中粗砂、中细砂和粘土互层,厚约数米至10余米,假整合于下更新统三门组地层之上,塬面大致呈东向西分布的侵蚀构造凹地。 三级黄土台塬,下伏下更新统洪积层, 岩性为砂、砾石、砂层和粘土互层,粒径从南而北由粗变细,厚约150余米,不整合于新第三纪白色砂岩之上,现仅在沟口谷坡下部见有露头。 山前洪积扇裙区地层结构 山前洪积扇裙,组成物质为一整套第四纪由老到新的山前洪积相砂、卵、砾石夹漂砂,与含砾亚砂土、亚粘土互层,厚约200米左右,山前部分可见现代沟道洪流,呈线状分布,向两侧展布约数10米至100余米,质地粗,砂、卵、石、砾、土混杂并有粘土夹层,渗透性良好,为地下水富集区。 渭河及其支流阶地区地层结构 渭河及其支流阶地区,自南而北共有三级,地层组成物质具有二元结构,上部为黄土堆积,下部为河流相或河湖相沉积,故又称黄土覆盖阶地。 一级阶地,渭河南北两岸均有分布,地层为全新统下部(Q4)冲击洪积层,主要为灰黄色粉砂土、亚砂土夹细沙,薄层砂质粘土和砂卵石层,层理明显,厚度约50~110米。 二级阶地,渭河两岸均有分布,地层组成物质为上更新统(Q3)砂质粘土和砂卵石层,厚度一般为20~30米,最大厚度70米,上有薄层黄土覆盖。 三级阶地,地面组成物质为上更新统黄土(Q3),40米以下为晚中更统上部()的粘质砂土,砂质粘土和砂卵砾石层。 河漫滩及其阶地区地层结构 河漫滩及其阶地区,分布在渭河河床两岸,地层组成物质为全新统上部()河床沉积物,主要为灰黄色、淡黄色疏松粉沙土类细砂。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