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民俗风情>>正文
|
|
|
2011-9-3 1:01:57 来源:三秦游综合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
|
|
寿终 料理老人寿终乡俗主要有: 倒头 老人临终前要移停于枋盖支的床上(有的地方用木板或门扇支床),洗头、洗脚、擦身、穿老衣,男的还要剃头。死于炕上不吉利。 噙钱绊脚 老人咽气后,先将一只碗掷地摔破,亲人放声痛哭,随即让老人口内噙一枚钱币,脸上盖一张纸,脚上穿上新鞋袜,双脚用红绳绊缚。 报丧 先走舅家、舅爷家,由长子、长孙前往,一手提盒子,一手拄丧棒,置丧棒于门外。其他亲戚由族人带孝布报知(或由帮忙的执事报丧)。 倒头饭 老人咽气后,先捞一碗半生小米饭,压实堆尖,一根筷子折成三截,一头各插一个小面蛋儿,分别插在饭上,饭上同时放七个铜元大小的面制打狗饼。 墓穴 长上晚下,男左女右,一般穴深九尺并朝南再挖放置棺木的“穿堂”,地洼处只有九尺“天井”而无“穿堂”。老丧墓一般须挖三天,名曰给老人盖房,挖墓人饭在地里吃,剩多剩少,施舍穷人,不准再带回家。 守灵 老丧守灵三日。女儿吊丧,进村即哭。亲友吊丧,至灵桌前哭。乡党一般不哭。至亲或远路亲朋吊丧,要等丧事办完才走。 入殓 入殓习俗为: 入殓 女儿送纸制神龛、金童玉女、金斗银锞、摇钱树。族亲长孝,乡邻短孝,皆缠头上。老丧入殓不过午时,舅家不至不殓。 寿枋 一般五寸墩子(枋板厚五寸)或三顶四(帮底三寸、盖四寸),全棺用料有十二圆(十二页板)或十大块(十页板)。棺多为拱帮、拱盖、外黑内红,外面写字,大头“福”,小头“寿”,帮画松鹤。枋底铺灰土、柏朵、红布褥子。枋内四周空隙处用草灰或纸包镶实。七个面捏的“打狗饼”左三右四放入死者袖筒内。然后揭去死者蒙面纸,孝子用酒擦其脸,取出口内钱,置诸胸膛,最后盖棺。整个入殓过程,孝子不得流泪,大忌泪水滴在死者身上。枋盖后,亲人方可放声哭。 下葬 流行的下葬习俗有: 升灵 下葬前一天下午,垫高灵柩。傍晚,长子或长孙率男孝子去坟地请灵,烧纸叩头。至村口,男女孝子哭,同回灵前。 祭礼 女婿、外甥礼最重。祭礼最简者为果子祭:六个枣糕、三盘水果、六盘糕点。重者为三牲祭:猪头、羊头和鸡各一,或三吊大肉。另外还有用面捏的八仙、二十四孝,纸扎的戏楼和“献饭”(即上置用面或菜做成的花鸟禽兽的半熟的十碗或十二碟子肉、两碗米饭、两杯酒、两盅茶),外带香蜡纸锞。祭礼须迎,乐人吹打在前,执事杠抬亭子紧随,后面是男孝子。在村外将祭礼放亭子上,再吹打抬回。祭礼摆放,舅家在前,其他亲戚随后。摆一次礼,奏一遍乐,点一炷香,叩一回头,唱一折戏,给乐人封一次钱。孝子要做一桌献饭,分三次供献:初茶、中酒、后饭菜。 下葬 一般是早饭起灵,先开吊唁会。礼成之后,扫墓出发,长子媳披麻带孝,骑马先行。族中长者提五谷斗、执火把、端孝子盆随后,边走边撒与死者年龄等数的黄白圆纸钱。长孙打引魂幡、长子抱神龛,男孝子拉绳依次紧跟,灵柩后女孝子乘车前往。至墓地,长者摇火把绕穴三周,一孝子下穴用笤帚清扫四角,后将五谷倒于穴内。所扫土块用襟包好徒步带回,放于面瓮之下,火把带回塞于锅灶之内。 引魂幡 幡顶为三角纸片,一面写“唵吽哑”,一面写“佛”。下缀四五尺白纸飘带,上写“敕令太乙宝幡之下,接引×讳××灵魂早超三界”。顶端系绳,竹竿打之。 路祭 出丧队伍行至十字路口,要摔碎倒头饭碗,化纸、叩头,唱三折戏文。 掩埋 灵柩下于“穿堂”内。男长孝下穴以纸拂拭之,置放金童玉女、金锞银锞于左右。封堂后子女方可哭泣。添土掩埋不许用锨把拍打。墓成后引魂幡插于其上,立碑子于脚下三五尺处,孝子奠酒、焚纸后,回家吃谢灵饭。 祭祀 祭祀习俗主要有: 全山(亦称圆墓) 葬后次日,孝子要到坟地培土,修整坟墓,此谓“全山”。 祭祀 分为逢七祭、百日祭、周年祭。五七后不再七祭。百日祭甚隆重,至亲必到,化纸请灵并家祭。头周年所有亲故必到,先天傍晚到坟地请灵,晚上家祭。三周年大祭,礼仪如同丧葬时。正日中午去坟地化纸祭奠,回时孝子一律脱去孝服。周年祭都要写对联,头周年用白纸、二周年用蓝纸,三周年用红纸。 解放后,丧葬礼仪大为简化。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