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概况介绍>>正文
|
|
|
2011-9-28 19:04:14 来源:三秦游综合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
|
|
街镇形成 渭滨镇 置于民国28年(1939),始名河滩镇。民国36年(1947),改名渭滨镇,辖9保122甲。其地(今经二路地区)原是一片荒野河滩,仅南关有一些农户。周家庄(俗称崖下)、杨家庄,其农户均系民国23年(1934)修建火车站时移入。另有一些灾民流入宝鸡后在滩地搭棚建庵,务瓜种菜。 民国23年(1934),宝鸡至汉中公路通车,民国26年(1937)3月,陇海铁路延伸宝鸡,接着抗日军兴,难民大批涌入,商贩店铺增多,人口剧增,河滩旧貌日渐改观。当年,开拓的中正路(现汉中路)逐步形成车马客栈、輓具、补胎、汽车修理一条街;林森路(现新建路)形成木材转运销售集散点;以卖煤饼、烧石灰、卖木炭的集中地而形成炭市街。民国29年(1940),以店铺居多为特点形成建国市场;以旧货、估衣、棉布、摊贩居多为特点形成中心市场;以经一路西段流浪失业者居多的“人市”形成劝业市场。还有以说书、卖艺、娼妓居多的平民路(现新民路)形成河滩游艺市场。民国36年(1947),《宝鸡大观》载:“渭滨镇包括建国、劝业、中心3个市场,其热闹地址在建国市场。” 据民国35年(1946)资料载,建国路有店铺50多户,中心市场有各类摊贩300多户。全镇有小手工匠250多户,其他各类商业100多户,有1个三兴铸锅厂,有振亚、中英2个旅馆,宝山泉澡塘1个,露天河南梆子戏院1所,南关有1家皮革社、3家染房。有6家同业公会。其中,技艺公会驻游艺市场10号,人力车公会驻劝业市场63号,木商业公会驻林森路45号,估衣公会驻中四街3号,木泥业公会驻中心市场,胶轮修理公会驻中正路223号。史料载,宝鸡城区三镇的商贸“以新市镇居第一,渭滨镇次之,城关镇又次之”。 民国时的渭滨镇,是难民集中地,其中多系河南灾民。当时全镇草屋茅舍遍布,房屋低矮简陋,东西横贯经一路、经二路、平民路、林森路4街,东端皆接汉中路,西端至现宝鸡商场处,总面积不足0.2平方公里。经二路长不过300米,有座荆姓的二层小楼(俗称圆圈门),高不过5米,是该街最高楼房。全镇店铺门面破旧,街道杂乱无章。据《宝鸡乡土志》载:民国35年(1946),经二路一带,居住2899户,9573人,其中,本籍仅114户407人。民国37年(1948),居民增至4806户,15599人。 益门镇 其名取通益州之门户之意。镇位于清姜河西侧,渭河南7公里处,现益门堡村一组,即西山古城堡所在地。有载谓之“地处秦岭北麓之峪,山岩险阻,凡至梁益者,必取此道”。秦岭自此高耸擎天,和大散关堪称秦蜀往来门户,扼西南之咽喉。镇为元末李思齐筑,明邑令许庄重修,裹铁为门,构楼三间,其额曰“益门雄镇”。清末,古城堡村民渐徙山下,即今益门镇,时有驻兵,逢单日集。 民国23年(1934),宝鸡至汉中公路通车,镇店日渐萧条。不久抗日军兴。由于宝鸡的特殊战略地位,益门镇日显重要,过往客商和军旅车辆络绎不绝,居民住户增至300余户,旅店增至16家。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国民党政府和民族资本家在此建起一些工厂、学校。时为宝鸡的一个工业小区。[1] [2] 下一页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