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
秦文公时(前765~前717),建祭鸡台(位于今金台区十里铺),即陈宝祠,亦称陈宝夫人祠。从此,每年祭祀陈宝,成为秦国的盛典。
秦文公十九年(前747)
文公建陈仓城于今宝鸡市金台区十里铺。
汉
高祖元年(前206)
八月,刘邦出陈仓,定三秦。
成帝初年(约前30)
成帝初年,因每年祭典陈宝事苦,遂纳丞相匡衡言,废陈宝祠。翌年,县南狂风大作,甘泉竹宫被毁,畴中十围粗大树拔起百余棵。帝又纳刘向言,恢复陈宝祠于陈仓城。
东汉建武二年(26)
陈仓吕鲔、千县角闳等起义。
中平六年(189)
王国起义军围攻陈仓80余日未克,被皇甫嵩、董卓军击退。
建安二十年(215)
五月,曹操率军驻陈仓,出散关,攻汉中。
是年,陈仓屯田客吕并起义。
建安二十四年(219)
张郃筑观兵楼于陈仓(今中山西路)。
三国·魏
太和二年(228)
冬,诸葛亮率军攻陈仓,被魏将郝昭击退。
是年,郝昭筑陈仓下城。
东晋
义熙十二年(416)
仇池氏王杨盛占散关,攻陈仓。
北朝
北周天和元年(566)
为“置军人”而修筑留谷城,位于今中山西路。
隋
大业十年(公元614)
陈仓县治由陈仓故城移至留谷城。
唐
至德元年(756)
“安史之乱”中,唐玄宗西逃入川,途经宝鸡。陈仓县令薛景仙迫使虢国夫人自杀,瘗城东门外百余步处。薛率军民抵抗叛军,杀死叛军守将,并攻克扶风郡(今凤翔)。
至德二年(757)
二月十五日,改陈仓县为凤翔县;二月二十八日,又改凤翔县为宝鸡县。
宋
北宋元祜六年(1091)
二月,宝鸡城东门外发现铜瓦5,上镌“羽阳千岁”篆文。
南宋绍定四年(1231)。
蒙古窝阔台汗之弟托雷率军4万,攻破宝鸡。然后遣使赴宋,求假道,宋将杀蒙使者张宣。
元
泰定二年至至顺元年(1325~1330)
宝鸡连年大旱,“民大饥,人相食”。
至正十九年(1359)
凤翔、岐山、扶风、宝鸡春夏大旱,关中蝗飞蔽日,所落沟堑尽平,人马不能行,民大饥。
明
景泰二年(1451)
宝鸡知县刘通扩展城区,周大二里七分
成化十七年至二十二年(1481~1486)
六年连旱,宝鸡斗米万钱,人民饿死,枕藉于道。
嘉靖七年(1528)
五月,宝鸡等地大旱,斗米千钱,人相食。
万历中期(1590左右)
知县师嘉言为加强东西城门的防守,筑东、西月城。
万历三十六年(1608)
宝鸡县令朱炳然编成《宝鸡县志》。
万历四十四年(1616)
八月一日,宝鸡大雨,陈仓故城东被洪水冲成沟壑。
崇祯七年(1634)
九月五日,李自成起义军到宝鸡,一夜杀尽“安插官”。
是年,知县严梦鸾加固宝鸡城墙。
崇祯九年(1636)
九、十月间,李自成在千陇山区聚集过天星、蟹子块等部进攻凤翔,屯驻宝鸡。
崇祯十年(1637)
五月,李自成率部自宝鸡去汉中。
崇祯十一年至十五年(1638~1642)
连续四年大旱,宝鸡地区饥民流徙。树皮食尽,“父子、夫妇相剖啖”。
崇祯十二年(1639)
宝鸡西街开设秉直堂文具店,出售“文房四宝”及《三字经》、《百家姓》等图书。该店制作的狼毫毛笔远近闻名。
崇祯十三年(1640)
知县严梦鸾又增筑南门外月城;并在月城外挖建水城,使之成为经绕西、南、东三面的护城河(流入金陵河)。同时在城北高地修筑城堡,名曰“风匣城”。
是年,知县严梦鸾所纂《宝鸡县志》成书。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