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民俗风情>>正文
|
|
|
2011-9-27 21:02:39 来源:三秦游综合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
|
|
丧葬 旧习,木棺、土葬、重丧仪。以家族立墓地,三代至五代同坟。老人未逝辄先置寿衣、做寿材。坟修一“明厅”(竖直向下深挖七尺许一略大于棺的长方坑),在坑壁上再横挖一“黑堂”(停放灵柩的洞穴),富户大家以青砖衬砌,并在“黑堂”口砌以门楼。下葬后时将灵柩安置于“黑堂”以内,用“贴堂石”封口,填土掩埋。贫家用土坯封口,填土掩埋。棺木以柏、桐为上,松木次之。板厚2寸半到3寸,底、帮、盖共计10块、12块木头合成不等。里工,贫户以猪血麻纸裱糊、一般人家用布裹土漆,富户人家布裹漆封涂后,再用松香、黄蜡密封。外工,一般用土漆漆成黑色,贴赤金箔装点,富户则描金绘画装饰。人死后,置灵床上。3日成殓,门前悬挂纸幡称“望门纸”,出门牌讣告,进行“初吊”。殡期不一,一般7日安葬。安葬前一日晚,亲友祭奠,届时一般均需请一班吹鼓手。亲戚祭品多为大蜡、纸人、纸马、纸轿、金山、银山、面花献祭并赠镙仪。发丧当天,一般在早饭后起灵。长子在第一个十字路口“摔盆”。长子女先期到坟地撩土,返迎灵柩,从棺下钻过,回家将土置水瓮根。上午10时许安葬。午时设酒宴以谢亲朋。3日后孝子上坟添土,名曰“全山”。 建国后,初,旧俗改变不大,但尚俭朴,剔除了不少迷信色彩,提倡平地深埋。文化大革命中,不准披麻戴孝,请吹鼓手,反对宴请宾客。70年代始提倡火葬,在农村中并不普及。80年代扎纸马、纸童男女、纸汽车、纸彩电等旧俗复活,丧礼铺张,浪费严重。 城市葬礼多从俭,常以追悼会形式表示祭悼,遗体实行火葬。80年代后亦有将骨灰选地掩埋的事例。 少数民族按本民族习俗举行葬礼,得到尊重。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