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概况介绍>>正文
|
|
|
2011-9-25 21:48:28 来源:三秦游综合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
|
|
张家班 明代中期,周至戏剧渐渐繁荣,涌现出了秦腔史乃至中国戏曲史上的璀灿明珠——张家班。班主张附翱,蔡原里人,弘治十四年(1501)中举,出任山东青州(今益都县)推官,治狱明白,公平得当。因官场黑暗,张辞官回到故里。 张附翱喜欢填词,精于曲律,尤其喜欢戏曲。张在暖泉(今暖泉寺)精舍延揽曲艺人才和优秀戏曲演员,农闲时演练戏曲,农忙时一同劳作。深得艺人的爱戴,慕名而来者近百人,结成演出班,置办了戏箱。在迎神赛社、村会庆典中上演戏曲。演员功底扎实,台风严谨,深得人们喜爱,不久,张家班名震关中。 其时,罢官归里的武功人康海,与张附翱志趣相投,2人作曲论戏,赋诗写戏,指点品评演出得失,常常通宵达旦,并将康写的传奇在张家班上演。 张家班著名红角王兰卿,县城人,出身戏曲世家,自幼随父母学艺,“吹弹歌舞,所事皆通”。是名噪三秦的秦腔表演艺术家。王倾心于张附翱。张附翱纳王兰卿为妾,夫唱妇和,献身于秦腔艺术事业。 张附翱病死后,王兰卿悲痛欲绝,服毒自杀以殉情。康海为了纪念张、王2人,写成杂剧《王兰卿传》,此剧通过张附翱的官场沉浮,王兰卿的悲惨遭遇,及2人生死之恋的忠贞爱情。反映了明代官场污浊,艺人的苦难,和张、王2人为冲破封建礼教和世俗偏见的束缚,所作的艰苦曲折的斗争,最后王兰卿以身殉情的悲剧结局。是反映明代社会生活的力作。 清康熙年间,张家因资财渐空,张家班的开支难以支付,将戏班及戏箱以240两银子,卖给眉县第五村张家。嘉庆年间改称华庆班。直到50年代初,戏班改编为眉县人民剧团。 秦腔名艺人姚琐儿(?~1778),又名姚朱。今马召黑水峪一带人,农家子。入曲部江东班,所扮演的角色维妙维肖,号称秦腔三绝之一。乾隆四十年(1775),因其弟被父母卖给村中富户为奴。姚琐儿请巡抚幕僚严长明给周至县令写信,琐儿以数倍之金赎回其弟。姚回到周至县城,县城的人群聚观看,数百人挡住车马。姚进入衙署,千余人拥入,如墙堵道,县令派兵护送才能到家中。回家后,即下田劳作,邻里以一睹为快,波及邻近数十村人互相转告,前来观看。琐儿不胜烦苦,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返回长安。乾隆四十三年(1778)患糖尿病,不久亡。 三星社 县城圣学巷人郭英,人瘦小而精干聪明,家境富裕。民国6年(1917)同巷人成立三星社,郭英为班头。三星社名演王生云,艺名纪娃子,工大净,拿手戏《斩单童》、《甘露寺》,吐字清晰响亮,十分走红。刘金库艺名有娃子,工小生、须生,所饰《周仁回府》中的周仁、《游西湖》中的裴生、《抱妆盒》中的陈琳、《蝴蝶杯》中田玉川等,为人称道,裴生演得形象逼真,观众常常喝彩鼓掌。刘后来脱离三星社,组成秦兴社。饰演小旦的宝宝也名重一时,人称嫽宝宝。常在戏楼(今文化馆)开戏园卖戏。也在附近各县巡回演出。郭英死后,其妻领三星社,因抽大烟,卖光家产和戏箱,民国37年(1948)三星社解散。 俊兴社、醒社、太白社 民国12年(1923)县保安队长高杰三,组成俊兴社。民国19年(1930),南背街名中医赵觉僧接替高杰三任班头,改名醒社。民国32年(1943)县城北门上巷人刘志直接任,改称太白社,李少棠任董事长。民国35年(1946)初社教育主任郭树忠任班头,民国38年(1949)解散。 太白社为中兴鼎盛之时,主要演出《软玉屏》、《齐双会》、《玉镜台》、《鱼水缘》、《三滴血》、《蝴蝶杯》、《二进宫》、《双明珠》、《八义图》、《双奇帕》、《五典坡》、《青梅传》、《姬家山》、《清河桥》等本戏。折戏有《写状》、《洞房》、《自媒洞房》、《虎口缘》、《暗赠金》、《温桥》、《辕门斩子》、《伍员拆书》等。主要在西府各县和户县、兴平等地演出,年演百余场。民国34年(1945)演200余场。 名演员有舍娃、小花旦、虼蚤红、黑头王生云、正旦晁天民、花旦王小玲、须生陈信林和郭孝民等。《写状》中,宋义民饰赵充,王小玲饰李桂枝,唱做人情入理,配合默契。王生云在《黑叮本》中饰徐彦章,女演员黄金花在《别窑》中饰薛平贵、在《黄鹤楼》中饰周瑜等,为其拿手戏。[1] [2] 下一页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