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概况介绍>>正文
|
|
|
2011-9-25 21:33:51 来源:三秦游综合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
|
|
周至汉代以来,在较发达的农业沃土上,产生了优秀的民间文艺,农民在祈福祛凶,迎新送旧,丰收喜庆,节令民俗中,用多姿多采的民间艺术抒发情怀,特点有: 多样 民间艺术有近百种,村村有特色,甚至村中的两个街巷也不雷同。民间歌舞有牛斗虎、夹板舞、竹马、明马钻蔑、旱船、地游子、鲤鱼跳龙门、角草、狮子、推车、蚌围龟、张公背老婆、十二生肖、仙鹤、赶毛驴、水车杆、放河灯、放天灯、曲子、道情、皮影、古乐、锣鼓、唢呐等;社火有青器焰光、马社火、车社火、灯社火、芯子、高跷、大头娃等;民间文学有民间故事、歌谣、谚语、歇后语、曲艺、风俗传说、谜语、对联等;民间工艺有刺绣、蜡制品、漆制品、泥塑、面塑、雕刻、纸扎,布制品香包、花卉、老虎枕、猫头鞋、花花帽等;民间绘画有壁画、国画、漆画、粉画等。 独创 有的民间艺术是他处无,此处有。如牛斗虎,表演集拟人、拟动物、夸张、舞蹈、音乐为一体,维妙维肖,形神兼备。集贤古乐、青器焰光、明马钻蔑等也属于此。有的是他处有,此处特。如跑旱船,分有站人船、转船、对船等。周至豆村的皮影、大蜡、剪纸多次在法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展出。 古典 如集贤古乐,源于秦汉和唐代宫廷音乐,秦昭王、汉武帝、唐明皇等,曾带着宫廷乐队在长杨宫、集贤殿、五柞宫、玉真观、楼观台等地演奏,至今遗韵独存,被中外誉为音乐文物。周至道情源于楼观道教的通俗演唱,演变为宣传各种道教故事为主的音乐的艺术,现存的古香古色的大量手抄本,被誉为音乐化石。民间锣鼓源于汉唐行军作战的鼓吹。唐开元二十三年(735)正月,周至县令率本县乐队参加长安音乐比赛。 本县民间艺术主要有: 锣鼓 周至村村有锣鼓队,鼓谱各不同,鼓乐东雅西雄。锣鼓队出行时由仪仗引导,数十杆彩色牙旗,猎猎飘舞。黑河以东锣鼓配置繁,有大鼓(牛拉鼓)、中鼓、堂鼓、药鼓、小鼓、勾鼓、板锣、银锣、大钗、铙钗、中钗、铰子、京钗等,衬以碰铃和梆子。演奏鼓点稀、节奏缓、钗锣响亮变化多,紧敲慢打,平雅雍和。流行《十番鼓》、《往里滚》、《三观宫》、《鼓拍》等谱。黑河以西配器简,有中鼓、手鼓、板锣、马锣、小锣、大钗、京钗、苏铰等,演奏鼓点稠、节奏紧、速度快,钗锣烘托鼓声,雄浑壮烈。鼓谱以《蝎子尾》、《风搅雪》、《老鸦拌嘴》、《蛟龙出海》、《老虎磨牙》、《黄鹤阵》、《龙虎斗》、《十样景》较流行。 阳化村《十样景》恢宏壮阔,十段鼓点环环相扣,富于变化而又浑然一体,广为流传。翠峰、竹峪乡的锣鼓队在路上相逢时,双方领队指挥《龙虎斗》的鼓点昂扬激越,如惊雷滚地,万骑突出;两队相交时,锣鼓愈敲愈激烈,指挥愈舞愈有力,如龙虎腾空,千军格斗。锣鼓声震耳欲聋,直冲云霄;两家指挥夹板相搭后,鼓点似飞瀑落川,由急而缓,指挥互相致意,两队各行其路。沿渭河有《击鼓刺秦》的锣鼓点,大鼓独霸中央为秦,10余面中鼓环绕称诸侯。大鼓一擂,中鼓齐敲,锣铙相助,恰似战国诸侯争主中原的隆隆战鼓,强秦独占鳌头。大鼓手袒胸露背,中鼓手袒露左臂,鼓声高潮处,中鼓手相机偷敲大鼓,名曰刺秦而鼓点不乱。二曲镇巨鼓1.3米高,鼓腰围近7米。两名青年鼓手、头扎红巾,腰系红绸,擂得金鼓惊天动地,忽强忽弱如山崩,忽高忽低海涛涌。剽悍勇武如两军对垒,激荡人心,催人奋进。 集贤 古乐流行于集贤一带的古乐。可上溯秦汉,盛于唐、宋。又吸收元、明、清代姊妹艺术和民间音乐精华。演奏风姿瑰丽,韵律古朴天成,气质典雅庄严,程式结构严谨而富有变化。得到中外音乐家的高度评价。在本县南集贤一带,经古乐老艺人身传口授,一代一代继承下来。常在庆典或社会、庙会上演奏。分行乐坐乐。行乐是行进或站立时演奏的短小散曲,节奏整齐,所用乐器以笛为主。坐乐是大型套曲,音调高亢嘹亮,也有委婉抒情者。结构复杂,前后两部,分为几段乐曲,各以散板引子起,以退鼓快板收。曲目丰富,有清代手抄工尺谱,已整理出套曲、散曲百余首。其结构、曲牌、音节基本属于唐代燕乐谱式体系。演奏乐器有笛、高低音笙、管、座鼓、独鼓、边鼓、战鼓等5种鼓、4种钗、4种锣、梆子、碰铃等20余种。60余人演奏,融古代宫廷与民间音乐于一体。行乐前有仪仗旗帜等;演奏坐乐周围撑起黄龙伞,挂上彩幡、彩灯,张起3角龙旗和5色方旗等。每逢春节,特别是元宵节,对演竞赛通宵达旦。1979年11月,集贤古乐获咸阳地区群众文艺调演一等奖。同年12月参加陕西省文艺会演,获演出优秀奖。1982年5月参加咸阳地区首届秦都音乐会获演出一等奖。10月参加西北音乐周长安音乐会演出。次年5月,应省外办邀请为外宾演出;1987年赴北京参加了第四届华夏之声音乐会的演出。日本的音乐专家到集贤观赏研究。陕西省歌舞团的《仿唐乐舞》,部分即是移植的集贤古乐。 竹马 是全县常见的民间舞蹈之一。但楼观鹿马村的竹马明马钻篾却与众不同。舞时,上场8匹马,每匹马前胸和臀部点有蜡烛,马跑起来蜡烛不灭不倒。所跑的队形有:白马分鬃、老龙缠树、4盏灯、钓花、长虫蜕壳、里摞城、外摞城等。当跑里摞城、外摞城时,领队者手中持8根2丈长的细竹篾。竹篾的一端分别发给骑马者手中,4马顺时针跑,4马逆时针跑,不管跑多少圈,8根竹篾不乱不散,观者无不惊奇。 旱船 清代,本县辛庄的旱船名气大,知县请入后堂为家人表演,非常满意,赏钱50串,被称为金船。至今存有清朝年间表演的服装残片。辛庄旱船特点是:船的前后是长方形的平面相连接,两头尖,船帮用1寸宽、1尺多长的纸条粘成波浪形。坐船者表演船的进、退、摇、颠、旋、晃等动作,与划船者同为说唱艺人,唱腔以眉户、民歌为主,内容吉庆、幽默。 牛斗虎 又名虎牛斗。清乾隆年间产生于楼观八家庄。共有6人表演(2人扮虎、2人扮牛,1牧童,1土地神)表演时,牧童先上场说反话逗乐,接着土地神上场,2人对话,诙谐幽默。此间,老虎上场扑牧童,牛顶倒老虎,牛虎相斗。八家庄的老虎有4大势、8小势、24个平阳势。舞时,老虎的扑、搜、望、趔、立、卧、坐、缩、滚、跳等虎虎有势;牛的望月、舔背、吃草、缩叉、挖耳等动作顽皮可爱。整个表演紧张激烈,虎有虎威,牛有牛劲,表现了正义和邪恶的斗争。1959年八家庄的牛斗虎参加宝鸡地区文艺调演获一等奖;1986年经过加工改编,赴京演出,获全国民间音乐、舞蹈赛2等奖。 夹板舞 是哑柏等地农民为增加社火色彩、烘托社火气势的舞蹈表演。舞时热情奔放、诙谐活泼,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夹板舞一般是双人打,在锣鼓的衬托下,随鼓点表演。其打法有:前后打,上下打,翻腕交叉打,互相戏逗打。花样有蜻蜓点水,凤凰展翅,金线缠腕,苏秦背剑,单手抱月等。夹板舞的长板2尺多,短板4、8寸各2块,长板两侧贴有黄色扇形的钱粮码;夹板舞者或猴子妆扮,有时猴脸小丑妆扮。1989年获全国民间音乐舞蹈赛丰收奖。[1] [2] 下一页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