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历史文化>>正文
|
|
|
2011-9-25 21:25:19 来源:三秦游综合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
|
|
在终南开办的有:茂盛永、天顺福、义盛昌、荣盛福、长顺元、福兴元、福善恒、同义和、敬义恒、德兴元等药铺,均兼营杂货。福善恒于民国37年(1948)停业,其余1956年参加合营。 在县城设药铺的有:任氏道远堂、南氏德兴堂。还有德明福、寿生源、天瑞生等12家,均兼营杂货,1956年参加合营。 民国时期,周至著名中医药师有:赵觉僧、管生春、魏效徵、惠景和、赵瑞亭、张旭兴、段怀义、李鹤龄、辛志治、屈光祖、薛士贤、李廷杰、王振南、刘荣汉。 1956年阎广育堂、老广育堂、阎老广育堂、广义堂均参加公私合营。县药材公司集中原广育堂老药工,成立加工厂,依原方制造痧药和灵砂丸、麝香万应膏、追风散。1958年后痧药的制造时断时续。之后,又交付周至制药厂生产。1961年停止制造。1981年3月,城关地段医院改建为周至县中医医院,设病床40张。 西医 民国5年(1916)河南偃师县西蔡庄人李振亚夫妇,将在西安市端履门开办的理善振济医院迁至周至县城东街应诊。为本县第1家西医医院。民国16年(1927)11月李振亚故,其妻与其弟李振华继续医业。民国21年(1932)县内霍乱流行,死者甚多。救济院成立防治委员会,李振华以十滴水佐以针灸金津、曲池、玉液穴,疗效颇佳,为县内中、西医结合治病之首。1950年5月医院迁至望成村,其后由振华子李招东继承至今。李家祖传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淋巴结核、腮下炎、牛皮癣等疾病的方法,颇有奇效。 民国21年(1932)湖南人阎氏在终南镇设和章诊所,以西医治疗烧伤、霍乱。1952参加联合。 民国22年(1933)上海人张济苍在哑柏镇设南方诊所,主治外科、花柳病,颇有声誉。1950年9月将诊所捐献给哑柏区政府。 民国25年(1936)8月县政府在县城正街建卫生院,编制10人,病床5张,主要医疗器械有:显微镜1台,蒸气消毒器1具,设内、外、妇、药房、化验等科室。民国27年(1938)卫生院设手术室,能作痔瘘手术。 民国29年(1940)以后,县内设诊所的还有:在县城设朱氏的同仁诊所、李氏等的灵宝福生医院、唐氏的齐鲁医院、胡氏的新华诊所、阎氏的景文诊所,在哑柏镇设王志云的志云诊所,在终南镇设韩氏的耀义诊所,张氏的振德诊所。1952年均参加联合。 民国30年(1941)西医马氏在县城西街设益世诊所。次年河北献县路世平,在县城开设诊所。1943年长安人王氏在哑柏镇设济民诊所,主治内科,求医者甚多。 民国34年(1945)周至卫生院病床16张,医疗器械主要有显微镜、尿比重器、手术箱、止血钳子、蒸溜器、产钳、耳镜、脊椎麻醉器、洋铁消毒器、蒸气消毒器、鼻镜、喉镜、开口器、听诊器、体温表、尿道洗涤器、肛门镜、洗胃器、灌肠器。 民国时的西医医院还有: 后方陆军医院 民国26年(1937)8月国民党中央军委100后方医院(下简称后方医院)迁入周至。院部设在县城南大街王家当铺(现东风旅社处)。抗日战争期间,后方医院隶属于军医署驻西安第八办事处,监理员办公室隶属于后方勤务部、政治部,管理室隶属于西北荣誉军人管理处。互相监督,互相协同。编制44人。 医院设4个病区。第1病区在县城隍庙(现周至县人民医院址),为重病区,编制113人,收治不能行动的伤员。附设外科室、手术室、看护人员训练班、理发室、药房。院部药库亦在1病区大殿内。第2病区在县政府大仓内,收治有行动能力的伤员,编制22人。第3病区在县城西街马王庙内(现西街小学址),收治普通患病官兵,编制20人左右。第4病区在县城西关东岳庙内(现中共周至县委党校址),是传染病隔离病区,收治危重患病官兵,编制11人。内设炊事室、太平间。 民国35~38年(1946~1949)国民党发动内战,其伤患官兵大量增加,医院扩大。成立预备组,并在王母宫、县城东关火神庙、城内圣学巷、赵家祠堂、县城南小寨子村等地开设病区。1949年1月,后方医院随国民党军队溃退迁到汉中。医院驻周至12年之余,收治伤患官兵以万人计,加重了周至人民的经济、劳役负担,伤兵横行不法,成为周至一大害。医院在1病区设有群众免费诊室,为群众解决疾患痛苦。 天主堂广济医院 民国23年(1933)周至天主堂在周至开设眼科诊所,法国传教士眼科博士卢格妹主持业务,妹妹为助手。卢走后,业务由宋烈贞主持,人员增至8人,诊治常见眼疾,查眼底,做白内瘴、眼脸矫正等手术。1950年元月,眼科诊所在原址扩建,成立天主堂广济医院。主教李伯渔任院长,设外科、内科、中医、妇产科、五官科,病床20张,人员21名。主要医疗器械:法国产铜显微镜1台,美国教会捐赠手术器械包1套。能作阑尾、瘘管和因盆骨狭窄而难产的碎胎术。
上一页 [1] [2]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