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概况介绍>>正文
|
|
|
2011-9-25 20:52:37 来源:三秦游综合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
|
|
周代,周至境内有干道1条,东达沣镐、西通扶眉,是铺递文书的驿路。村通人行道,田有生产道。秦时田连阡陌。汉末董卓扩修干道,古称眉坞。这条干道,历代屡有整修,改建。明清以后,干道成为东达西安,西通宝鸡的官方车马大道,俗称官道、官路。清末民初,周至有3条东西官道,称上官路、中官路、下官路。平原东西道路和山区南北几条山道是周至古代交通网。 上官路 由户县祖庵向西经甘垲(九峰)、集贤、楼观,过黑河,经马召、枣村、南大坪至西骆峪。 中官路 由户县灰渠铺向西经冯尚铺、界尚铺、红花铺,过黑河,经辛家寨、县城,向西南过马营、上阳化、哑柏、青化至眉县。 下官路 由户县涝店向西经尚村、终南、司竹、县城、哑柏、青化至眉县。县城至终南15公里所跨河流甚多,逢雨河水猛涨,人车受阻。清代县府明令沿河各村,每年枯水季节,即由立冬日在诸河上搭便桥,次年谷雨时撤,定为制度,违者罚之。 骆峪道 西汉高祖年间开通。北口骆峪在县城西南15公里(今骆峪乡政府),南口在洋县北15公里(今四郎乡政府)。是由傥峪、骆峪相连修建成的山中峪道,故亦称傥骆道。古道从骆峪入山,沿太白山南麓入秦岭。途中“重岗绝涧,危崖乱石”,地形险峻,林深谷邃。蜿蜒于黑河支流间,穿过人烟稀少、野兽出没的原始森林,翻越高耸入云的秦岭梁,经老县城村,过华阳镇,入洋县境,又西折南行穿湑水、汉水至城固县,然后西行抵汉中,全长382.5公里,其中峪道250余公里,是古长安通汉中最捷近的山中要道。 骆峪古道素为兵家必争的要道。魏文帝黄初五年(244),魏将曹爽率步骑10万余众,自骆峪道取汉中伐蜀,曾与蜀汉中守将王平交战于骆峪道间,终以魏兵不能进而复还中原。甘露二年(257)蜀大将军姜维兵出骆峪,欲伐中原,未决乃还成都。唐广明元年(880)黄巢义军攻占长安,僖宗李儇率文武官员取道骆峪,逃往汉中。后古道失修,商旅行走甚少。明隆庆年间,盗贼肆害,峪道阻塞。清咸丰十六年(1856)古道渐通,北达省垣,南通蜀楚,又为关中、陕南物资交流的要道。民国37年(1948)胡宗南部为逃往汉中,曾强令民工修整山道,于次年4月修成可行驮骡的便道。50~60年代,为本县通往洋县的人力运输的主要山道之一。1970年在骆峪内铜场岭采矿,只将峪口至碾子坪段修成简易公路。 辛口~佛坪山道 自县城南行15公里,沿辛口峪(今马召乡三兴村)入山,经八里庙,过石门子、青岗砭、樊家台,折向西南过半面街、母猪沟、管理沟,再南行至燕麦场,入佛坪县境。由管理沟向西南行,至官城子与骆峪道相遇,地形险恶,行走艰难,是昔日联系秦巴山区、佛坪,沟通骆峪道至汉中的较近山道,也是西安~洋县驿道,又是本县山区人力运输的主要古道之一。 此道亦为行兵之途。民国21年(1932)11月26日,红四方面军从骆峪道进山时,由辛口峪南行,翻越秦岭,途经佛坪,转战陕南,挺进四川。民国24年(1935)7月17日,红二十五军沿秦岭北麓西进至辛口峪,南行古山道,翻越秦岭,向甘肃挺进,与中央红军会师北上。民国35年(1946)9月中原解放军北越秦岭,出辛口到达本县,计划北渡渭河,后西行至眉县汤峪复折进南山。民国37年(1948)10月国民党军队胡宗南部逃往汉中时,整理扩修山道,仅宽2米,只能勉强行走驮骡。50年代后,经多次整修,到1971年周城公路建成通车前,由本县可直达佛坪。 黑水口~洋县山道 县城南略东15公里有黑水口,亦称芒峪(今马召乡武兴村东),入峪口沿峪道南行,过仙游寺,历桃李坪、烂柴湾、石牛滩,涉柳叶河,登峻越险至老虎坡、梨树坪、小王涧、一堵墙,度秦岭30公里至柴家关(明代在此设巡检司驻兵),南行75公里,进入洋县境内。山道崎岖难行,沿途河流湍急,亦为古时行兵之道。 明崇祯九年(1636)7月,闯王高迎祥率义军出黑水口,与官兵激战后负伤被俘。清康熙年间,3次派兵经这条山道入川平叛,围歼乱兵,在峪口驻兵防范。1971年周城公路建成通车,古山道被废。 田峪口~宁陕山道 在县城东南17.5公里有田峪口(今集贤乡殿镇),峪东为元始台,峪西为楼观台,进入峪口南行过十老洞、铁索桥;复南行约25公里,经金牛坪,到田峪诸水汇流处;又南行翻越秦岭梁,进入宁陕县境内。山路曲折难行,是为本县入宁陕的唯一山道。60年代在原山道上扩建修复,自峪口至栗子坪(今九焰乡)8.28公里,可通汽车,余皆沿原山道南行入宁陕县。
编辑:秦人
|
|
|
|
|
|